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 > 固态硬盘发展史-容量与价格的辩证统一 (固态硬盘发展史)

固态硬盘发展史-容量与价格的辩证统一 (固态硬盘发展史)

admin4个月前 (05-11)数码10

NAND闪存技术:固态硬盘的基础

固态硬盘(SSD)诞生于NAND闪存技术之上。NAND闪存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由成千上万个Cell组成的Array(阵列)组成。每个Cell内部电位的多少决定了存储量的多少。

随着闪存工艺的改进,不同类型的闪存芯片相继问世,包括SLC、MLC、TLC和QLC。

SLC、MLC、TLC、QLC:闪存芯片的演变

固态硬盘
类型 描述 优势 劣势
SLC 单层储存单元 寿命长,性能强 成本高,价格昂贵
MLC 双层储存单元 存储密度较高 寿命较短,性能不如SLC
TLC 三层储存单元 存储密度进一步提升 速度更慢,需要模拟SLC弥补不足
QLC 四层储存单元 存储密度最高 速度更慢,需要模拟SLC弥补不足,寿命较短

QLC固态硬盘:性能、耐久和容量的平衡

QLC固态硬盘凭借其低价格优势,正逐步取代机械硬盘成为主流存储设备。QLC也曾被诟病性能不行、寿命不够等问题。

随着闪存工艺的进步和主控机制的优化,现阶段的QLC固态硬盘已经大大改观了曾经的缺点,成为兼具性能、耐久和容量的全能战士。

  • 性能:QLC固态硬盘的性能已经可以满足游戏玩家和专业用户的需求。例如,致态Ti600固态硬盘在PCIe4.0接口下,读写速度高达6300MB/s,IOPS4K读写速度超过700K。
  • 寿命:QLC固态硬盘的寿命也已经非常成熟。以致态Ti600固态硬盘为例,其1TB版本的耐用等级达到了600TBW,即使每天写入100GB,也可以连续使用10年之久。
  • 容量提升:QLC固态硬盘的存储密度最高,可以提供更低的价格和更大的容量。对于游戏玩家来说,超大的存储空间可以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选择QLC固态硬盘的建议

与其纠结QLC和TLC颗粒,不如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选择原厂颗粒的产品,同时选择大品牌的固态硬盘。例如,致态Ti600固态硬盘采用长江存储原厂颗粒,在性能、耐久和容量方面都表现出色。

QLC固态硬盘的发展历史见证了速度与容量的不断提升。现阶段的QLC固态硬盘已经兼具性能、耐久和容量的优势,成为游戏玩家和专业用户的理想选择。


SSD的发展史

SSD的发展史:

1956年,IBM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块硬盘。

1968年,IBM重新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可行性,奠定了硬盘发展方向。

1970年,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开发了第一个固态硬盘驱动器。

1989年,世界上第一款固态硬盘出现。

2006年3月,三星率先发布一款32GB容量的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

2007年1月,SanDisk公司发布了1.8寸32GB固态硬盘产品,3月又发布了2.5寸32GB型号。

2007年6月,东芝推出了其第一款120GB固态硬盘笔记本电脑。

2008年9月,忆正MemoRight SSD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企业加速进军固态硬盘行业。

2009年,SSD井喷式发展,各大厂商蜂拥而来,存储虚拟化正式走入新阶段。

2010年2月,镁光发布了全球首款SATA 6Gbps接口固态硬盘,突破了SATAII接口300MB/s的读写速度。

2010年底,瑞耐斯Renice推出全球第一款高性能mSATA固态硬盘并获取专利权。

2012年,苹果公司在笔记本电脑上应用容量为512G的固态硬盘。

2012年7月 ,Goldendisk 深圳云存科技推出全球第一款体积最小的CFast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简称固盘,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组成。

固态硬盘在接口的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

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领域。

硬盘的发展史

1、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

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2、1980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这是首款面向台式机的产品,而该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3、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o Resistive磁阻)技术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使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该技术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

1991年,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盘。

4、1970年到1991年,硬盘盘片的储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GMR(Giant Mago Resistive,巨磁阻)技术,它使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了储存密度。

5、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LX芯片组,昆腾(Quantum)与Intel携手发布UDMA 33接口——EIDE标准将原来接口数据传输率从16.6MB/s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开发出液态轴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马达。

所谓的FDB就是指将陀螺仪上的技术引进到硬盘生产中,用厚度相当于头发直径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属轴承,减轻了硬盘噪音与发热量 。

6、1996年,希捷收购康诺(Conner Peripherals)。

7、1998年2月,UDMA 66规格面世 。

8、2000年10月,迈拓(Maxtor)收购昆腾。

9、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的收购IBM硬盘事业部计划,并成立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Hitachi GST)。

10、2005年日立环储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perpendicular recording),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储存空间。

11、2005年12月21日, 硬盘制造商希捷宣布收购迈拓(Maxtor)。

12、2007年1月,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宣布将会发售全球首只1Terabyte的硬盘,比原先的预定时间迟了一年多。

硬盘的售价为399美元,平均每美元可以购得2.75GB硬盘空间。

13、2007年11月,Maxtor硬盘出厂的预先格式化的硬盘,被发现已植入会盗取在线游戏的帐号与密码的木马。

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捷存储新技术:2009年出2500G硬盘。

硬盘记录密度越大就可以实现越大的磁盘容量,希捷最近发布的160GB 5400rpm 2.5英寸垂直纪录笔记本硬盘的纪录密度是每平方英寸135Gbits,东芝最新展示的2.5英寸硬盘每平方英寸纪录密度是188Gbits,而在加州硅谷的IDEMA DiSKON展会上,希捷展示了1种磁记录设备,每平方英寸可以纪录421Gbits数据!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立日前宣布,将于2010年推出5TB(5120G)硬盘,从而向新兴的固态硬盘发起挑战。

如今,固态硬盘逐渐蚕食传统硬盘业务, 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市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硬盘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硬盘专家日立的做法是,尽可能提升硬盘的存储空间。

据悉,日立计划于2010年推出5TB 3.5英寸商用硬盘。

该硬盘采用了电流正交平面垂直巨磁阻(CPP-GMR)技术,使每平方英寸的存储密度达到1TB。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标签: 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发展史-容量与价格的辩证统一 (固态硬盘发展史)” 的相关文章

固态硬盘和内存条的区别-四点了解 (固态硬盘和内存条的区别)

固态硬盘和内存条的区别-四点了解 (固态硬盘和内存条的区别)

本指南将介绍固态硬盘 (SSD) 和内存条 (RAM) 的主要区别。这些存储设备都是计算机硬件的重要组件,但它们在功能和工作原理上有所不同。理解这些区别对于为您的计算机选择合适的组件至关重要。 速...

2TB-CS3140-PNY-M.2固态硬盘评测-高速与高寿命的兼顾

2TB-CS3140-PNY-M.2固态硬盘评测-高速与高寿命的兼顾

前言 最近入手了尼康Z8,测试了一下N-RAW视频发现这是真正的硬盘杀手……8K60P12bit格式码率来到了5780Mbps,我的现有设备无论是SD卡还是XQD卡都没法实现8K60PN-RAW的录...

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显著优势-SSD-固态硬盘 (深入了解其工作内容)

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显著优势-SSD-固态硬盘 (深入了解其工作内容)

工作原理 固态硬盘(SSD)采用闪存芯片作为存储介质,与传统硬盘(HDD)的机械结构有所不同。它由控制器芯片、存储芯片和高速缓存组成。当计算机需要读取或写入数据时,控制器芯片通过与主机的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