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体到分布式-全面解析-一文搞懂微服务架构演进 (单体可分为)
简介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将应用程序拆分为较小的、独立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单独部署和维护。该架构旨在提高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微服务组件
- 服务:独立部署和维护的应用程序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
- API网关:用于管理外部请求进入微服务系统的入口点。
- 服务发现:用于管理和查找微服务的注册表。
- 负载均衡器:用于将请求均匀地分布到微服务实例中。
- 消息队列:用于在微服务之间传递消息和事件。
为什么要使用微服务架构
使用微服务架构的主要好处包括:
- 灵活性:微服务可以轻松地添加、删除或修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 可扩展性:微服务可以根据需要独立地进行扩展,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负载。
- 可靠性:微服务架构通常更加可靠,因为单个服务故障不会影响整个应用程序。
- 效率:微服务可以更轻松地并行开发和部署,从而提高效率。
如何从单体应用程序过渡到微服务
从单体应用程序过渡到微服务架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涉及以下步骤:
- 识别公共服务:识别应用程序中的功能,可以作为独立的服务提取出来。
- 拆分服务:将公共服务从应用程序中隔离出来,并将其部署为独立的服务。
- 整合服务:通过API网关和服务发现机制将微服务集成到一起。
- 持续监控:监控微服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以确保稳定性。
最佳实践
为了成功实施微服务架构,请遵循以下最佳实践:
- 保持服务小而专注:每个微服务应仅负责单一的功能。
- 使用定义明确的API:使用文档良好的API来管理微服务之间的通信。
- 采用事件驱动的架构:使用消息队列来异步传递消息和事件,以提高松散耦合和可扩展性。
- 实施自动部署和回滚:使用CI/CD管道和版本控制系统进行自动部署和回滚,以减少手动错误。
- 监控和警报:监控微服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并设置警报以检测问题。
结论
微服务架构为现代软件开发提供了显著的好处。通过遵循本文介绍的原则和最佳实践,您可以成功地实施微服务架构,并受益于提高灵活性、可扩展性、可靠性和效率。
5分钟 搞懂分布式架构与微服务
所谓分布式系统,是指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被拆分后,分别部署到不同的网络节点中,这样的系统往往是一些大型的系统。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提高系统的运算能力。 与分布式系统相对应的就是 单体应用系统,单体应用系统的思想是all in one 思想, 就是全部在一起,一个系统的全部服务都集中在一个网络节点上。 所谓集群就是,相同的事情多个人做,比如在上图分布式系统中, **商品服务 **被部署到一台机器上,但是如果在购物节时,请求太多,一台机器根本扛不住,这时我们也增加10台机器,这10台机器都部署 **商品服务, **这样由这10台机器就组成了商品服务集群,集群的初衷就是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另一个就是提高可用性,比如一台服务器挂了,不至于服务不可用。 [图片上传失败...(image-dc4d72-33)] SOA 架构就是面向于服务的架构思想,本质上就是以服务为中心,把应用拆分为多个服务,抽离出可重用的服务,为每个服务的单独扩展和开发提高便利性。 阿里的Dubbo 就是SOA服务架构的一种实现,事实上SOA并没有对服务间通信协议具体规定,可以RPC,可以HTTP。 微服务是一种SOA思想的延续,任然关注服务,但是强调是微,微体现的是服务开发成分要低,职责要尽量单一,同时部署也要灵活方便。 目前微服务是非常流行的一种软件架构,在Java生态中 SpringCloud就提供了微服务的全站解决方案。 分布式和集群都是从软件部署的角度描述,SOA与微服务是从软件的架构阐述。 一个采用SpringCloud技术开发系统 必然是微服务,当然同时也是分布式系统,当然如果为了高可用,必定也采用集群。
关于微服务架构特点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进行服务器开发组织架构上通常会采用分布式架构方法来进行设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微服务架构都有哪些特点。
InfoQ:你近的QConSanFrancisco提出的一个关键前提是,组织如果要从单体大型应用转变为基于微服务的体系结构就得要打破它们的庞大的整体流程。你能再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RafaelSchloming:对于转变为微服务本身,人们实际上并不怎么关心,他们真正关心的是提升特性的完成速度。为了提升特征的完成速度就必需做出改变,而微服务只是这种改变所产生的一个附属物罢了。
对于组织来说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当他们发展到一个临界点,增加再多的人也不会提升特性的完成速度。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是因为组织用于产出特性的结构和/或过程成为了瓶颈,而不是人员的数量。
当一个组织遇到这种障碍,开始调查为什么这些特性似乎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资源,答案往往是,每个特性都需要太多不同团队的协调。
这会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维度上。你的人员可以按职能划分为团队:产品与开发、质保与运维。你的人员也可以按组件划分:例如,前端与领域模型、搜索索引和消息通知。当单个特性需要跨多个不同的团队进行协调时,交付特性的控制因素是不同团队之间的沟通速度和效率。像这样组织结构的组织实际上是被一个庞大的整体过程所阻碍的,这个过程要求每个特性(在某种程度上)要有许多许多的组织来理解它。
InfoQ: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Schloming:为了把很多人用在一个问题上,你需要把他们分成团队,因为人们不能在非常大的群体中有效地沟通。你这么做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做出一系列的权衡。你所营造的是每支团队内部具有高保真的沟通和协调,而团队之间是低保真和相对较差的协调。
为改进一个组织内的特性完成速度,您可以将你的人组织成独立的、跨职能的、自给自足的特性团队,可以从头到尾自主掌控一个完整的特性。这将以两种方式提高特性的完成速度。先,由于不同的职能(产品、开发、质保和运维)都圈定于一个特性内,你就可以自定义该特性区域的流程了,例如,IT培训分享对于一个没有人正在使用的新特性,你的流程就不需要优先考虑其稳定性了。其次,由于该特性所需的所有组件都由同一个团队拥有,因此,要想赶紧推出一个特性,就可以进行更快速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