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遭遇罕见AI诈骗-巨资1.84亿人民币被骗走 (香港遭遇罕见灾难)
近日,中国香港发生了一起规模巨大的深伪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1.84亿人民币。该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香港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变脸案例,并首次涉及到了使用AI技术进行多人视频会议的诈骗行为。
据了解,报案人是来自一家跨国公司香港分行的员工。他收到了该公司英国总部首席财务官的信息,称要进行机密交易,并邀请了数名财务人员参加视频会议。由于对方在会议中展示了与现实相符的容貌,因此并未察觉到任何异常。
在接下来的15次转账过程中,这位员工共向5个本地银行户口汇款了2亿港元。后来他才得知自己被骗了。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显示,犯罪嫌疑人通过公司视频和其他公开渠道获取的媒体资料,成功地模仿了英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形象和声音,并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制作伪冒视频来实现多人参与视频会议的效果。事实上,在这场假会议中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是真实的。
这些预制视频主要以上司的角度向员工下达命令,而这位员工并没有机会参与对话,只是被要求简单地自我介绍一次后就结束了会议。后续的指令则是通过软件沟通下发。
目前,香港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此案件,并尚未逮捕任何嫌疑人。此次事件提醒我们对于使用AI技术进行欺诈行为的风险需保持高度警惕。
深伪技术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深伪技术也逐渐成熟。深伪技术可以用来生成逼真的假视频或音频,这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
深伪技术可以被不法分子用来制造虚假信息,欺骗公众或实施诈骗。比如,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深伪技术伪造领导人的讲话视频,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深伪技术还可被用来实施诈骗。比如,犯罪分子可以利用深伪技术伪造受害者的身份信息,骗取受害者的钱财。这种情况很难被发现,因为深伪视频或音频与真实视频或音频几乎无法区分。
如何防范深伪诈骗
面对深伪技术带来的威胁,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深伪诈骗。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对于来历不明的链接或文件,不要轻易点击或打开。我们要了解深伪技术的特点,学会识别深伪视频或音频。最后,我们要使用可靠的网络安全软件,及时更新安全补丁,保护自己的设备和数据。
结论
深伪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深伪技术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深伪诈骗,以保障我们的网络安全和财产安全。
清华教师遇电信诈骗被卷走1760万元 是怎么被骗走的
您好!涉事清华老师遭遇的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 这种骗术的第一步是骗取受害人的信任。 诈骗者往往自称公检法人员,有些诈骗者还拥有“配套设施”,比如通过改号软件篡改电话号码的来电显示,将其改为公检法电话的号段,然后“自信”地让市民拨打114查询,增强信任感。 随后骗子开始“秀演技”,通过“话术”声色俱厉地告诉你已经涉嫌违法犯罪,理由有涉嫌洗钱、包裹藏毒等,有些理由甚至是电卡欠费、信用卡透支、车辆违章等。 在这一阶段,有些诈骗团伙甚至各个上阵,进行“角色扮演”,有些受害人起初会接到非公检法人员的电话,诸如冒充银行人员,先告知受害人名下的一张外地信用卡严重透支,已经构成违法,接着告知处理此案的警官电话。 受害人刚刚感到莫名其妙,“警官”的电话立即打了进来。 “警官”恐吓完受害人,“检察官”的电话又接踵而至。 诈骗者会要求受害人协助调查,甚至恐吓受害人已经被通缉。 当诈骗者认定受害人已经完全落入圈套后,便开始最后一个阶段,要求受害人将涉案钱款转入指定账户或所谓的“安全账户”,供“公检法”调查,并号称只有这样才能自证清白,或者要求受害人说出转账时需要的动态短信验证码。 被骗老师信息是否被泄露?清华的这名教师卖房、借款凑了1760万元,却被骗子一把“卷走”,不少人怀疑房产中介是否泄漏了卖房教师的个人信息,但这种说法仅是猜测,目前尚无法证实。 不过在“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中,通常会伴随着个人信息的泄漏。 不少案例显示,诈骗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受害人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后,随后开始实施“话术”诈骗。 在实施诈骗阶段,为了使得骗局更加“逼真”,诈骗分子会使用一些“道具”。 这些“道具”和手法包括伪造的国家公文,以传真等渠道向市民发送“通缉令”等。 此外,有些骗子会自制一些假冒的公检法网站,要求受害人登录。 由于个人信息早已泄露,受害人登录假网站后会看到自己的电子通缉令。 通过“眼见为实”,受害人的情绪变得异常慌张,便于骗子得手。 事实上,公检法部门不会以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对涉嫌洗钱等问题进行处理,办理案件时也绝不会提供所谓的“安全账号”。 公检法也不会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清查当事人的资产情况,更不会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出具“通缉令”。 遍地防骗提示为何仍上当?近年来,本市警方和银行在防电信诈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网传的一些防骗技巧称“接到自称公检法人员电话一律挂断”,甚至“误伤”了一些真正的公检法工作人员,朝阳法院民一庭宋晓佩法官表示,民事案件的初次送达,一般都是通过电话送达方式,比如会拨打原告留下的被告电话,向被告传达案件情况,但一些当事人会误以为法官是诈骗者,将电话挂掉。 昨日,在被骗者居住的小区单元楼下,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入口处的墙上有电子显示屏,屏幕上滚动播放“海淀分局提示您:凡接到陌生人要求转账、汇款的短信或电话,请您做到不听、不信、不汇款、不转账”的信息。 同时,小区内其他几栋楼也在楼道内或单元楼外设置了同样的显示屏。 “这些电子显示屏今年年初就已经挂上了。 ”该小区保安解释道。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曾尝试做类似宣传防电信诈骗的微电影,希望让大家能接受相应的防范常识,但效果并不理想。 一位处理过类似案件的民警透露,曾有一次组织了数百名大爷大妈在一个剧场,特意找来一个被骗了数百万的事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讲自己的受骗过程。 “讲台上的事主声泪俱下,下头的听众却纷纷交头接耳甚至发出阵阵哄笑,讥笑事主上当时的行为。 ”警方针对电信诈骗很多时候也只能在案发后介入调查。 由于很多电信诈骗案件在侦破上存在很多阻力,很多诈骗分子隐身国门之外,甚至游走在数个国家之间,即便是很多时候抓住了嫌犯,被骗的钱财却很难全部追回。 公开数据显示,每年有上百亿元人民币的电信诈骗犯罪赃款被骗子从大陆卷到台湾,被追回的仅20万元。
全球首例AI诈骗案与AI“老板”通话后,英国公司痛失170万,人工智能还安全吗?
据《每日邮报》9月6日报道,英国一名公司高管被另一名人诈骗了24万美元(170万人民币),该男子使用某种语音模仿软件,假装成该高管的老板要求汇款。据报道,此案被认为是全球首例人工智能诈骗案,可能将重新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软件被用于犯罪的担忧。
这家英国能源公司的承保人Euler Hermes说,这位公司高管当时以为自己是在和他的德国老板谈话,于是电汇了这笔钱,为的是帮助公司避免拖欠罚款。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这位公司高管当时也产生了疑心,对对方要求汇钱的做法感到奇怪,但当时他的确听到了老板的德国口音。
在接到电话后,他向匈牙利的一个秘密账户汇去了24万多美元(170万人民币),现在这个骗局已经被承保人Euler Hermes揭露。
保险公司说:“骗子使用了某种人工智能软件,能够模仿他人的声音、语调和口音。”
在骗子们第二次尝试这个诡计时,这一次这名高管开始发现哪里不对劲,于是直接给他的老板打了电话。
该公司的保险公司表示,这笔钱在被分散到其他地方之前,是通过匈牙利和墨西哥的账户转账的,目前还没有嫌疑人的名字,据信这笔钱已经无法找回。所幸保险公司承诺将承担全部的损失费用。
一些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世界上首次公开报道的人工智能诈骗案。
变声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把一个人的声音分解成音节或声音,然后再重新排列,再形成新的句子。尽管该系统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但如果犯罪者假装在汽车或繁忙的环境中,就可以将变声后令人生疑的地方掩盖过去。
一家名为Lyrebird的公司允许任何人在上传一分钟的语音片段后使用这项变声技术,它称这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人造声音。”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