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码 > 七层网络模型的重要性-为何我们需要它-OSI (七层网络模型和五层区别)

七层网络模型的重要性-为何我们需要它-OSI (七层网络模型和五层区别)

admin8个月前 (04-14)数码36

在当今高度互联的世界中,数据传输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从浏览网页到流式传输视频,我们依赖于网络协议在设备之间交换信息。

OSI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提供了一个七层框架,用于描述数据通信中的不同抽象层。每一层都有不同职责,并由其他层支持。

七层网络模型的重要性
层级 职责
应用层 与用户应用程序交互,处理数据格式和应用程序协议。
表示层 处理数据编码、加密和压缩。
会话层 管理通信会话,包括连接建立和关闭。
传输层 确保数据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可靠传输。
网络层 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寻址和路由。
数据链路层 在单个网络上管理数据传输,检测和纠正错误。
物理层 传输原始比特流,建立和终止物理连接。

封装和解封装

数据在层与层之间传输时,会经过封装和解封装的过程:

  • 封装:在每一层,数据都被一个报头包裹起来,包含了该层特定于该层的指令。
  • 解封装:在接收端,报头会被移除,露出原始数据,该数据可以由下一层处理。

TCP/IP模型

TCP/IP模型是一个更实用的框架,被广泛用于当今的互联网通信。它将OSI模型的七层压缩为四个关键层:

  • 应用层:与OSI模型的应用层相同。
  • 传输层:对应于OSI模型的传输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 网络层:对应于OSI模型的网络层,负责寻址和路由数据包。
  • 链路层:对应于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管理网络上的数据传输。

总结

网络协议是数据传输的基石,它们使不同设备能够在网络上交换信息。OSI和TCP/IP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通信中不同层级的两个重要框架。理解这些模型对于了解数据如何在互联网上移动至关重要。


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OSI模型起到了什么作用?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在OSI出现之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众多的体系结构,其中以IBM公司的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和DEC公司的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数字网络体系结构最为著名。 为了解决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的互联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注意不要与OSI搞混))于1981年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 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 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OSI参考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 当然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 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经过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 总的来说,双方的通信是在对等层次上进行的,不能在不对称层次上进行通信。 OSI 标准制定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小问题,这就是分层的体系结构办法。 在OSI中,采用了三级抽象,既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协议规格说明。 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划分层次的原则是:1、网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节点能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5、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 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 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 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如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 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 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层处理。 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 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数据包(packets)。 但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 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所为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是会话层(Session layer)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 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 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这一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 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 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通过 OSI 层,信息可以从一台计算机的软件应用程序传输到另一台的应用程序上。 例如,计算机 A 上的应用程序要将信息发送到计算机 B 的应用程序,则计算机 A 中的应用程序需要将信息先发送到其应用层(第七层),然后此层将信息发送到表示层(第六层),表示层将数据转送到会话层(第五层),如此继续,直至物理层(第一层)。 在物理层,数据被放置在物理网络媒介中并被发送至计算机 B 。 计算机 B 的物理层接收来自物理媒介的数据,然后将信息向上发送至数据链路层(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再转送给网络层,依次继续直到信息到达计算机 B 的应用层。 最后,计算机 B 的应用层再将信息传送给应用程序接收端,从而完成通信过程。 下面图示说明了这一过程。 OSI 的七层运用各种各样的控制信息来和其他计算机系统的对应层进行通信。 这些控制信息包含特殊的请求和说明,它们在对应的 OSI 层间进行交换。 每一层数据的头和尾是两个携带控制信息的基本形式。 对于从上一层传送下来的数据,附加在前面的控制信息称为头,附加在后面的控制信息称为尾。 然而,在对来自上一层数据增加协议头和协议尾,对一个 OSI 层来说并不是必需的。 当数据在各层间传送时,每一层都可以在数据上增加头和尾,而这些数据已经包含了上一层增加的头和尾。 协议头包含了有关层与层间的通信信息。 头、尾以及数据是相关联的概念,它们取决于分析信息单元的协议层。 例如,传输层头包含了只有传输层可以看到的信息,传输层下面的其他层只将此头作为数据的一部分传递。 对于网络层,一个信息单元由第三层的头和数据组成。 对于数据链路层,经网络层向下传递的所有信息即第三层头和数据都被看作是数据。 换句话说,在给定的某一 OSI 层,信息单元的数据部分包含来自于所有上层的头和尾以及数据,这称之为封装。 例如,如果计算机 A 要将应用程序中的某数据发送至计算机 B ,数据首先传送至应用层。 计算机 A 的应用层通过在数据上添加协议头来和计算机 B 的应用层通信。 所形成的信息单元包含协议头、数据、可能还有协议尾,被发送至表示层,表示层再添加为计算机 B 的表示层所理解的控制信息的协议头。 信息单元的大小随着每一层协议头和协议尾的添加而增加,这些协议头和协议尾包含了计算机 B 的对应层要使用的控制信息。 在物理层,整个信息单元通过网络介质传输。 计算机 B 中的物理层收到信息单元并将其传送至数据链路层;然后 B 中的数据链路层读取计算机 A 的数据链路层添加的协议头中的控制信息;然后去除协议头和协议尾,剩余部分被传送至网络层。 每一层执行相同的动作:从对应层读取协议头和协议尾,并去除,再将剩余信息发送至上一层。 应用层执行完这些动作后,数据就被传送至计算机 B 中的应用程序,这些数据和计算机 A 的应用程序所发送的完全相同 。 一个 OSI 层与另一层之间的通信是利用第二层提供的服务完成的。 相邻层提供的服务帮助一 OSI 层与另一计算机系统的对应层进行通信。 一个 OSI 模型的特定层通常是与另外三个 OSI 层联系:与之直接相邻的上一层和下一层,还有目标联网计算机系统的对应层。 例如,计算机 A 的数据链路层应与其网络层,物理层以及计算机 B 的数据链路层进行通信。

简述osi的七层模型各层的作用

osi的七层模型各层的作用如下:

1.物理层:实现实际终端信号的传输,码流通过物理介质传输。常用设备有:集线器、中继器、网线、双绞线等。

2.数据链路层: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把位元合并为字节,然后将字节合并到帧中,以使媒体能够通过数据链路层访问。

3.网络层:IP选址及路由选择。通过IP选址了解两个端的连接,为源端运输层送来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按照地址,准确地送到目的端的传输层。

4.传输层:建立、维护、管理端到端的区别。

5.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维护表示层实体的会话。

6.表示层:数据格式转化,对数据进行加密。

7.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资料扩展: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连。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连模型。

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即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为了更好地促进互联网络的研究和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的一个参考模型,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简称OSI/RM(Open System Internetwork Reference Model)。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具有7层协议结构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制定的一套普遍适用的规范集合,使全球范围的计算机可进行开放式通信。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具有七层结构的体系模型。发送和接收信息所涉及的内容和相应的设备称为实体。OSI的每一层都包含多个实体,处于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标签: 网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