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南越王博士的故事 (探索南越王博物馆:揭开历史的珍贵宝藏)
南越王博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也是一个智慧、勇敢和富有远见的国君。南越王国位于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政治实体。南越王博士通过他的领导才能、政治手腕和文化贡献,在他的短暂统治期间塑造了一个强大而繁荣的王国。
南越王博物馆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是一个独特的博物馆,专门展示和研究南越王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个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南越王博士和他的王国有关的珍贵文物和史料,为人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是南越王博士的王宫遗址。这个遗址是南越王国的中心,也是南越王博士的居所。这里保存着许多精美的宫殿、庭院和花园,展示了南越王博士的奢华和豪华。
除了王宫遗址,博物馆还展示了南越王博士的个人物品。这些物品包括他的玺印、服饰和珠宝,展示了他的权力和地位。
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关于南越王博士时期的书籍和文献。这些文献提供了关于南越王博士统治时期的珍贵信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南越王博士和他的王国的历史和特点。
除了展览,博物馆还进行了许多关于南越王博士的研究和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旨在促进对南越王博士的了解和研究。
南越王博士的故事并不完美。他的统治期间,南越王国与汉朝发生了多次冲突和战争。最终,南越王博士被汉朝征服,南越王国被并入中国。这段历史留下了许多争议和困惑。
尽管如此,南越王博士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统治期间,南越王国取得了繁荣和发展,为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南越王博士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观点,而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现象。
探索南越王博士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可能性的旅程。通过探索南越王博物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统治者的生活和工作,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南方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南越王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南越王博士的时代。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和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南越王博士的智慧、勇气和领导才能,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探索南越王博士的故事是一次具有意义和启发性的旅程。南越王博物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中这个重要的时期和人物。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有哪些看点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看点:一、印玺1.赵眜玉印印台长:2.3厘米宽:2.3厘米通钮高:1.6厘米。
“赵眜”玉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腹部和腿部之间。
覆斗式印钮,上边有一个小孔可以系印绶。
印文为阴刻篆书“赵眜”二字。
这枚玉印是墓主的姓名章,它和“昩”字封泥相互印证,使我们知道墓主人姓赵名昩。
2.“右夫人玺”金印边长:2.15厘米宽:2.15厘米通钮高:1.5厘米重:65克“右夫人玺”金印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出土的3枚金印中尺寸最小的一枚,但为四个夫人中唯一黄金印玺。
金印以龟为钮。
按照汉代礼制,夫人是皇帝和诸侯王妃妾的称号,可以推断,右夫人等四位夫人的身份是南越国后宫的妃妾。
右夫人的随葬品数量多、品质精。
汉代以右为尊,说明她应是诸妃之首。
3.“文帝行玺”金印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位置。
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
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南越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
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
出土时,金印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迹,显然,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文帝行玺”金印主要特点以龙为钮,黄金铸成,僭称帝玺,打破了秦汉时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的规制。
“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
它与先前发现的“皇后玉玺”玉印和“皇帝信玺”封泥共同印证了史书记载秦汉实行的印玺制,此外,它还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证,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二、玉器1.角形玉杯这件角形玉杯,出土自墓主棺椁头箱。
用一整块青玉雕而成,呈犀牛角造型,口椭圆,腹中空。
高18.4厘米,口径5.9-6.7厘米,口缘厚0.2厘米,重372.7克。
器表上面线刻一尖嘴兽,回环往复,生动逼真。
相传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虽不能解毒,南越国的玉匠却借题发挥,就着石头的形状施刀,综合运用玉雕的各种工艺方法,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层纹饰,再经过细致的打磨,二千年后玉角杯仍放射出温和恬润的光泽。
2.玉剑饰在西耳室的一个漆盒内放有用朱绢包裹的剑饰43件,可分为8套。
在主棺室出土有5把玉具剑,所附剑饰共15件,两者合计达58件。
它们均用青玉雕琢而成,运用透雕、线雕、浮雕等技法,雕刻出螭虎、瑞兽、鹦鹉等,将质地、造型、寓意等完善结合起来。
在同一墓中出土款式如此众多、构图奇巧、工艺高超的玉剑饰,堪称为汉代剑饰艺术之冠。
三、铜器1.越式小鼎南越王墓出土青铜器500多件,它们大多具有地区文化特色,应是本地生产的。
其中越式鼎就有17件。
这两件大铜鼎出土于后藏室,它们器形高大,平底直足,这种鼎起源于岭南地区,我们称之为越式鼎。
岭南越族在周代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鼎和其它器物反映了南越国青铜冶炼的最高水平。
2.甬钟钟是古代祭祀或王室宴会时必不可少的青铜打击乐器,出现于西周时期,因大小依次成组悬挂,所以称为编钟,斜挂的我们叫它甬钟,直悬的称它为钮钟。
南越王墓出土编钟共三套,这套甬钟也可能是南越国自铸的,说明了这个王朝对高雅音乐的重视。
四、金银器1.金泡E151-金泡:分有花泡和素泡两种。
其中素金泡由金箔片压制而成。
半球形,正面浑圆。
金花泡制作颇精,由金箔片压制而成,半球形,泡缘有两道细线纹,正中是一圆圈纹,外绕心形和点珠纹相间各4个。
每个点珠纹由下面3个小珠上再焊接一个小珠组成,部分焊接金珠已经残失。
2.银盒银盒盖身相合呈扁球形。
盖子和盒身上采用锤牒工艺制成对向交错的蒜头型凸纹。
这种工艺与纹饰、造型是古代西亚波斯银器的特点,而与中国本土的不同。
专家认为这是一件海外舶来品,银盒进入中国后,工匠根据汉代银器的特点,在盖子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加了圈足,还在器身上留下了许多铭文。
西汉时期,广州已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五、陶器1.陶响盒古代乐舞时击拍的用器。
中空,内装砂砾,摇动时沙沙作响,与同时的陶响鱼形异实同。
2.“长乐宫器”陶瓮高:53厘米腹径:46.5厘米这件陶瓮在表面上有“长乐宫器”四字,我们知道,在汉代首都长安城内,有长乐宫、未央宫等宫殿,是帝王、后妃的居所。
这件陶瓮的出土,说明了僭越称帝的在宫廷建制方面,充分仿效西汉中央王朝的王室制度。
六、陶瓷枕1.白地划奔羊元宝形枕北宋河南当阳峪窑长:20.7厘米宽:14厘米高:10.9厘米所谓划花,是在陶器的制作中,用竹签一类的工具在胎面上划出线条花纹,用篦状工具划出的花纹则更为纤细精巧。
这种工艺最早见于河北的定窑,而以河北磁州窑最为著名。
这件瓷枕,在白地上用巧妙的构图和强劲的笔力,以寥寥几笔,勾划出一只狂奔野羊的形象,让人叹为观止。
2.褐釉剪纸花纹长方形枕晚唐安徽寿州窑长:13.6厘米宽:9.5厘米高:6厘米寿州窑是唐代的一大名窑,以生产黄釉瓷而著称。
这件瓷枕在灰白色的瓷胎上施以酱黄釉和黄白釉,在胎体上施有厚重的化妆土,瓷枕枕面饰剪纸酱地黄白牡丹花,造型古拙,体现了寿州窑器物的质朴和厚重。
2021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滇王与南越王展-时间地点及看点
广州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博物馆就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在广州是非常出名的。目前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在举办滇王与南越王展,这个展览是完全免费的,而且内容也都是非常的精彩,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滇王与南越王展
时间:2021年1月25日-4月18日
地点: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票价:免费
“滇王与南越王”展于2021年1月25日至2021年4月18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开幕当天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对公众免费开放。本次展览是继“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齐鲁汉风”“寻找夜郎”之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主办的第五个汉代诸侯王展。
该展览由云南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和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等六家文博机构共同主办,共展出滇粤两地289件(套)珍贵文物,为观众重构2000多年前的滇、南越两个地方王国的历史图景,展现滇文化和南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滇王与南越王展看点
汉帝国边疆的两道异彩
滇国是汉代西南地区实力较强的属国,战国末至西汉早期达到全盛。在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过程中,滇国逐渐融入华夏,并于公元前109年降汉。西汉晚期,滇国走向衰落,至东汉已不见于史籍。
史书记载“汉赐滇王王印”,这一记载在1956年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滇王之印上得到印证,滇王和其亲属的墓地所在也由此得以证实。随着江川区李家山墓群、昆明羊甫头墓群等遗址陆续发掘,滇文化的轮廓逐渐清晰,目前学界多将滇文化定位于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
青铜器上的滇国史诗
滇国出土文物品类之盛大、技艺之精湛、所展示的文明之高卓,令世人震惊。滇文化遗物迄今已出土上万件,以青铜器为大宗。滇人极富创造力,他们充分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将两千多年前滇国社会的一幕幕场景鲜活地刻铸于青铜器上,将瞬间凝固成了青铜器上的滇国史。造型独特、装饰精巧的青铜器具有典型的滇文化特征:
贮贝器多用于贮放贝币,其器盖上雕铸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动物或大型场景,主题涵盖祭祀、纺织、狩猎、掳掠、赶集、舞蹈等。
滇越文化,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越人是滇国的主体民族,许多滇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百越民族文化特征:滇国青铜器上的滇人继承了古越人“椎髻文身”的传统,房屋模型扣饰形象反映了滇人居住于越式干栏建筑中。此次展出的西汉时期广州陶屋、南越王宫署遗址出土的“万岁”瓦当以及望柱等文物则反映了南越国在干栏基础上对中原建筑技术的吸收和融合。此外,铜鼓、羽人等越族特色器物或纹饰均在两地有所发现,可见滇国与南越国无论在地缘、族属还是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参观指南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位于广州市境内,是整个岭南地区唯一发现的超大规模汉代皇族身份墓地,这里发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收藏品,诸多国宝级文物完美的收藏,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游玩参观指南。
2020年3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在“南方+”客户端举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林冠男带领观众“深入地底西汉南越王墓,看千年墓室如何消毒防疫”。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在南越王墓基础上建立的遗址博物馆,1988年对外开放。
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由综合陈列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楼组成。
博物馆外墙仿照陵墓石室材质,用红色砂岩作贴面,体现出典型的岭南现代建筑风格。
馆内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此外还设有杨永德伉俪捐赠的陶瓷枕专题陈列。
2008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参观古墓 体验独特南越王墓的横空出世,堪称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重大考古发现。
1983年6月,广东省政府基建部门在越秀区象岗山施工,当推土机开挖公寓楼墙基时,地下露出一块块平整的大石板。
工程负责人立即联系文物部门,闻讯赶来的专家经过3天勘察,初步得出结论——这是一座西汉南越国时期的王侯级大墓。
随后开展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胸腹位置发现一枚龙钮“文帝行玺”金印。
据史书记载,南越国第二代王生前曾僭越自封“文帝”,并私自铸玺,死后将其随葬陵寝。
专家由此判定,墓主人就是赵佗之孙、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规模zui大的汉代彩绘石室墓。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王维一介绍,“作为古墓原址上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全国几千家博物馆中算是独具特色的。
观众可以进入汉代王侯大墓中参观,这种体验独一无二。
”古墓上方覆盖着仿茂陵形状的覆斗型玻璃光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
走进墓道,前室墓门上红黑两色卷云纹彩绘依稀可见。
墓室由750多块来自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的红砂岩砌成,整体布局如倒置的“士”字,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部分,由石门隔开。
墓前部(南部)为前室、东耳室、西耳室,相当于朝堂、宴饮之所、储物室。
墓后部(北部)为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是墓主人房间、妃妾房间、仆役房间和储物室。
整座大墓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仿佛南越王生前宫殿的缩小版。
王维一介绍,墓中陪葬十分奢华,轻丝彩绸、金车宝马、编钟大鼎、山珍海味等应有尽有,此外还有15个殉人。
由于南越王墓从未被盗掘,保存完好,从中出土了1万多件文物,集中反映了2000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南越藏珍 世所罕见参观完古墓保护区,来到主体陈列楼。
陈列楼地下一层以金字塔状光棚采光,与墓室覆斗光棚相区别。
楼北侧高耸一座玉圭形门阙,代表墓主的高贵身份。
东西两侧墙壁上刻有船纹浮雕,是出土文物“船纹铜提桶”上纹饰的再现。
主体陈列楼《南越藏珍》展包括“南越文帝”“美玉大观”“兵器车马”“海路扬帆”“生产工具”“宫廷宴乐”6个单元,展出南越王墓出土文物490件套,其中有2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
第一单元“南越文帝”介绍南越王赵眜生平和主棺室出土文物情况,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帝行玺”金印陈列于这一单元,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公元前203年,秦统一岭南时的功臣赵佗趁天下大乱之际建立南越国,国都定于番禺(今广州)。
南越国历五任国王,后被汉武帝出兵所灭,享国93年。
不同于汉初刘邦所封的诸侯国,南越国虽归附于汉,但仍有较大独立性,赵眜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玺”印正是其独立性的体现。
这枚金印重148.5克,含金量达98%,是目前考古发现zui大的西汉金印。
印面有田字界格,阴刻篆书“文帝行玺”4字。
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雕刻精美。
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南越王墓出土的金印还有2枚,合占迄今发现汉代金印数量的1/4。
此外还有其他各类玺印20枚,包括铜、玉、水晶、玛瑙、绿松石、象牙等6种材质。
“这些玺印及其印文为判断墓主及殉人身份提供了直接依据,也体现了南越国独特的用印制度,对于研究南越国史和汉越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王维一说。
丝缕玉衣也是南越王墓中的代表性文物。
这套玉衣穿着于墓主人身上,全长1.73米,用玉2291片,由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包括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
出土时,编缀玉衣的丝线和麻布已朽,玉片散落,现在人们看到的展品是由专家历时3年修复而成。
“全国各地考古发现的玉衣不少于50件,多为金、银、铜丝编缀玉片而成。
南越王赵眜的玉衣,是目前考古所见唯一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
”王维一介绍说。
在“美玉大观”单元,一件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吸引了记者注意。
玉佩内环中有一条昂首的游龙,外环的凤鸟婀娜多姿,立于龙爪之上,头冠和尾部延伸成卷云纹状,将双环之间的空间填满。
凤鸟回头与龙对望,似在喃喃细语,表达了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
王维一告诉记者,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馆徽图案就是来自这件文物。
展览中还可以看到铜铁兵器、铁质农具、饮食器具、青铜乐器等,生动反映了2000多年前岭南地区的生产生活图景。
从墓中出土的大量禾花雀遗骸可以看出南越王的饮食癖好,烤炉、煎炉、釜、甑等烹饪器具则体现了南越人烹饪手法的多样。
“海丝”文物 价值非凡西汉时期,广州已经是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南越王墓出土的不少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体现了当时经贸、文化交流的盛况。
“这是目前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角形玉杯,也是首批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
”王维一指着一件造型独特、雕刻精美的角形玉杯对记者说。
它由整块青白色硬玉雕成,呈犀角状造型,口部椭圆,线条优美,纹饰以卷云纹为主,集圆雕、线雕、浅浮雕、高浮雕等雕刻工艺于一身,杯口下缘还雕有一只尖嘴兽。
这件玉杯与国内同时期玉器的器型不同,与西方的来通杯在器型、纹饰、使用方式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专家认为它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文化交流的产物。
“海路扬帆”单元中展示了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的一件扁球形银盒,盒身和盖子上有对向交错的蒜头形凸瓣纹,颇具特色。
“它是用捶揲法制成,这种工艺及纹饰、造型具有古代西亚波斯金银器的特点,专家判断它很可能是一件海外舶来品。
”王维一介绍说。
银盒进入中国后,工匠在盖子上焊接了盖钮,在盒底加了铜圈足。
它被当作药盒使用,出土时盒内还装有药丸。
南越王墓中还发现了产自西亚或红海的珍贵乳香、5根原支非洲象牙、具有典型西方特色的焊珠金花泡(饰品)等文物。
在一件船纹铜提筒上,可以清晰看到大船的水密舱结构,反映了当时造船技术的高超。
所谓水密舱,就是用木板把船舱分隔成一个个互不相通的区域,避免船舱进水,这一技术使远航成为可能。
2016年,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遗址等6处史迹点被列入中国首批“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名单。
南越王墓中瑰宝见证了广州悠久的海上交通贸易史,历经2000多年依然光彩夺目。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有哪些展览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和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有哪些展览?1、南越王墓原址:西汉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_之墓,于1983年发现并发掘。
南越王墓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墓主人等级最高的汉代彩绘石室墓,保存完好,未受盗扰。
2、《南越藏珍》:南越藏珍展示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精品,这些文物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在岭南早期开发史、秦汉考古、海上丝路起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3、《杨永德伉俪捐赠陶瓷枕》:展览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所藏的数百件陶瓷枕中,精心甄选出152件由唐至清民国时期的陶瓷枕,展现其产生、发展、繁荣及衰落的发展脉络,并介绍陶瓷枕生产的各大窑口、技法,及其体现出的文化、民俗、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4、《寻找夜郎》: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主办,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贵州省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博物馆、贵州省赫章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协办的《寻找夜郎》将于年9月25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展期至2021年1月12日,共展出贵州境内发现出土的256件/套珍贵文物。
交通指南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地铁:二号线,越秀公园站E出口公交车:解放北路站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国庆期间(10月1日-10月8日每天正常对外开放,门票全免,但是需要提前预约哟!免费门票预约入口:点击进入
南越王博物院打卡,有哪些值得一观的藏品?
南越王博物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一座以展示南越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这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一些值得一观的藏品包括: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佗的陵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玉器、青铜器、陶器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南越王墓玉衣”,这是一套由2000多片玉片组成的华丽玉衣,展示了古代南越人的高超工艺水平。
南越王墓壁画:南越王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描绘了南越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南越历史的重要资料。
南越国青铜器:南越国是一个以青铜器制作技术著称的国家,南越王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南越国青铜器,如铜鼓、铜鼎、铜剑等。
这些青铜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展示了古代南越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南越国陶器:南越国的陶器制作技术也非常发达,南越王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南越国陶器,如陶俑、陶壶、陶盘等。
这些陶器造型各异,色彩鲜艳,展示了古代南越人的生活和文化。
南越国玉器:南越国的玉器制作技术也非常高超,南越王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的南越国玉器,如玉佩、玉璧、玉琮等。
这些玉器质地细腻,雕刻精美,展示了古代南越人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总之,南越王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古代南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
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南越文化,感受古代南越人的智慧和艺术魅力。
南越王墓博物馆镇馆之宝:丝缕玉衣
丝缕玉衣,是西汉时期的文物。
那是用来陪葬的殓服。
最早的时候是用古代缀玉的葬俗,到战国时期就开始流行用玉衣来做葬服,古时候的人们觉得这样可以防止尸体腐烂。
那么本期广州文化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现收藏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丝缕玉衣吧! 长173厘米、肩宽44厘米。
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殓服,共由2291块青玉片粘连缀接而成。
外形与人体形状基本一样,分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部分。
为便于穿着,各部分分别制作。
其中头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钻孔,以丝线连缀;其余玉片用麻布衬里,每块玉片表面用窄丝带作交叉粘贴,然后再用宽丝带沿玉片的边缘作纵横粘连。
由于整件玉片皆以丝带缀连,故称之为“丝缕玉衣”。
发现的第一件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
以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曾经风行了三百余年。
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
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
南越王的丝缕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
分为:头套、上身衣、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共十部分。
玉片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还有梯形、三角形、五边形等。
头套、手套和鞋子是用红色丝线穿缀边角钻孔、打磨光滑的玉片做成,里面以丝绢衬贴加固。
玉衣躯干部分大多利用废旧玉器或边角玉料切成小玉片,贴在麻布衬里上,再用红色丝带在表面对角粘帖,十分规整鲜艳。
出土时,因南越王尸体和编缀玉衣的丝线已经腐朽,玉片散落在地,专家花了三年多时间修整复原,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制作玉衣更是如何的耗费人力和物力。
在玉衣的下面摆放有5块玉璧。
璧的表面还留有丝带绕过璧孔的痕迹,说明5块璧原是用丝带系在一起的。
玉衣的手套一端,是一对造型各异的龙形玉握。
在考古学上,所谓握,就是以物放在死者手中,使之握。
中国历史上以玉衣作敛装的制度,可上溯到东周时代的“缀玉面罩”和缀玉片片的衣服。
根据已知的考古材料,形制完备的玉衣出现在西汉文帝、景帝之际,皇帝和王侯等以玉衣作为敛服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的。
至东汉时期,玉衣已经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
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为防盗墓,废除玉衣制度,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东汉以后的玉衣。
南越王赵昩的丝缕玉衣,当在入葬的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制作,要早于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近10年左右。
这件丝缕玉衣是我国迄今所发现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又是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品种。
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
丝缕玉衣部分玉片的外观与广东曲江石峡遗址出土的玉器类似,其应是南越国宫廷所特制。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