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洛阳古墓的感悟 (探索洛阳古墓博物馆:揭开历史宝藏的神秘面纱)
洛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沉淀。而洛阳古墓则是这座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历史遗迹之一,为人们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文明的窗户。
洛阳古墓博物馆,作为探索洛阳古墓的重要场所,汇集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考古发掘成果。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悠久的氛围,追溯古代文明的脉络。
进入洛阳古墓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建筑外观融合了古代建筑的特色,让人仿佛走进了古代皇宫的殿堂之中。一进门,迎面而来的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它们虽已经沉睡了几千年,但仍然散发着强大的历史魅力。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出土的古墓。每一个古墓都无比珍贵,记录着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进入古墓,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穿行其中,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文明感到敬佩。
在古墓中,最让人感到神秘的是墓室中的壁画。这些壁画绘制着古代各个方面的生活场景,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壁画中的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它们是古代艺术的真实写照,也是了解古人生活的重要途径。
除了壁画,古墓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器物和饰品。这些器物精美绝伦,代表了古代工艺水平的巅峰。其中有陶器、玉器、青铜器等,每一件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文明的积淀。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精湛,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参观洛阳古墓博物馆,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洛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发展。古墓中的文物和壁画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活力,也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对比古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历史的财富,以及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性。
探索洛阳古墓让我有了很多感悟。这座博物馆承载着历史的重要遗产,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艺术的魅力,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洛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洛阳古墓博物馆,亲身感受这份历史的震撼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什么说洛阳金村大墓是中国考古的痛?
信奉于一些学说,认为人死之后便会去往另外一个世界,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由此去世之人的陵墓应仿照世间,这就使得以帝王为代表的权威之人去世的陵墓十分浩大,陪葬与随葬的人或者物品十分繁多,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留下了十分重要的线索。
但除此之外,由于帝王之类的人物陵墓中有大量的财物,也催生出了盗墓贼这一类职业,他们会从古代的书籍或者是各个地区的消息上来寻找墓穴,获得不义之财。
而在我国的洛阳金村,当年便是发掘出了一座恢宏的古墓,但这座陵墓的发现并没有推动我国考古对这段古代历史的研究,反而是留下了一段难以回首的创伤,那么在此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
1928年,洛阳金村发现古代大墓
洛阳作为河洛文化形成的中心城市,作为夏商周等13个王朝的都城,建都史长达1500多年,文化底蕴十分的深厚。
在长达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无数个王侯将相或者才子佳人纷纷将自己的陵墓建立在洛阳北邙,因此洛阳保留了许多地上与地下的古代文物,当地的古代墓葬数量十分巨大,在我国整个国家中都十分罕见,而金村大墓所处的位置正是各朝各代帝王陵墓群的核心。
1928年6月,国内时局动荡,军阀混战,战火在祖国大地的四处燃烧,百姓们也受到了牵连,整日苦不堪言。而处于夏秋之际,洛阳金村连日大雨,突然有一天村子东头的地面塌陷出了一个巨大的圆坑,在泥土之中还能够看见类似编钟的古代物件。
很快,这件事情就吸引到了村民的注意,大家纷纷讨论这是一个墓葬群,墓穴之中肯定有许多值钱的文物,此时一些有着歪脑筋的村民们早就打起了这个主意,开始了对墓中文物的哄抢和盗窃。
他们甚至搭棚立灶,终于将隐藏于地下的八座大墓完全挖掘开来,墓穴中无数珍贵的历史文物,让所有人都花了眼,大家四处哄抢,仿佛得尽了好处,而这对于我国考古史来说,仅仅是噩梦的一个开始。
险恶之徒知晓王墓信息
由于当时国家动荡,这些墓穴中出土的文物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在消息还没有大范围的传播开之前甚至就有些人已经开始倒卖这些文物了,而这时却出现了一个人,名字叫做怀履光,他的出现彻底将我国的这批瑰宝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在当时那个年代,河南的宗教对外比较开放,但凡是大一点的城市都有不少的外国人在对外传教,身为传教士的怀履光就是其中之一。
他来自加拿大,1910年来到了河南的开封,一直醉心于当地的文化,在金村发现墓群的消息流出之后,他第一时间注意到并且马上赶往那里,面对无数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等古代文物,贪婪蒙蔽了怀履光的心神。
在1928年到1932年长达四年的时间中,他威逼利诱当地的村民们帮助他盗掘墓穴,并且将出土的文物转手倒卖到国外,就这样,数以吨计的中华瑰宝离开了祖国的怀抱,流落到了海外。
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国内仅存三件
在金村出土的这批文物还未被国人所完全觉察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已经出现在了其他国家,到目前为止,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中都有这批文物的身影。
由于文物流失十分之严重,本应推动我国文化进程发展的文物转眼之间便流落他乡,而且数量还如此巨大,让我国考古学者怎么能不扼腕叹息呢?目前在我们国家,出土于洛阳金村的文物仅存金村大鼎、错金铜尺和命瓜壶三件。
这三件文物分别被收藏于洛阳博物馆、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中,在被埋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终于重见天日的文物们却落得了这样的结局,实在是让人遗憾和痛心,这也是我国近代发生的最为惨痛的文物流失事件,更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缺憾,在未来的历史研究中,我们断不会再发生第二次这样的事情
河南洛阳景区洛阳古墓博物馆景点介绍
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邙山冢头村,依托北魏景陵而建。
邙山又名北邙,背山面河、地势开阔、土层深厚,被认为死后理想的长眠之地,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一说,从两周到大清的各种墓葬有数十万座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
古墓博物馆分为两个部分,一边是博物馆式的集中展区,就是它的主体建筑(主馆),一边是北魏景陵,两个建筑是挨着的,就在一个大园子里面。
博物馆这边主要的展出方式是把洛阳以及周边地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比较完整的、即将遭破坏的古墓,从原址整体迁移到博物馆中,就跟我们高中英语课学的阿布辛贝神庙整体迁移的操作是一样的。
地址:洛阳市老城区机场路45号门票:详情咨询景区开放时间:全天电话:(0379)62265740交通参考路线:从洛阳汽车站进入道南路--丹城路--春晴东路--金谷园路--道南路--纱厂北路--国花路,从国花路到陵园路--陵园路--状元红路--金谷北路--连天线--国花路--机场路,从机场路到洛阳古墓博物馆
为什么说洛阳金村大墓是中国考古的痛?
1928年夏,天降暴雨,当时正好有个盗墓贼借住在洛阳金村一个瓜棚内。正睡到半夜,忽听野外传来轰隆隆坍塌挤压声,不由心中大喜,他明白,这是地下有古代墓葬,大雨引起墓坑塌陷的声音。
这盗墓贼披上蓑衣,冒着大雨磅礴前往察看,借着雷电的闪亮他看清了眼前塌陷的大墓,也不惊奇,继续回瓜棚睡大觉。
待风住雨停时,盗墓贼携带工具,不出一个时辰便轻而易举地进入墓室,把内藏的精美文物掠夺一空。
由此,拉开了我国历史上最令人惨痛,令人心痛,永远的痛的洛阳金村周代8座大墓被盗6年之久,被洗劫一空的盗墓序幕。
痛之一: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在特殊的动乱年代,洛阳金村大墓突然现身,出现的时机不对,造成了8座大墓被疯狂盗掘6年之久,所有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各大博物馆。洛阳金村墓葬出现于1928年,正好军阀混战时期,在我国王陵巨大宝藏的诱惑下,军阀、民间开始了疯狂挖掘古墓,清代西陵、东陵先后被盗。
珍稀文物被无良文物商卖到海外流失无数,更有国外一些传教士、学者打着考古旗号窃取中国文物……
民国政府无力也无暇顾及我国的文物保护事宜,更没有相关部门和法律法规能制止这种大肆的盗墓行为。
此时,洛阳金村东周大墓在一场暴雨后突然现身,不得不说也是命运多舛,令人叹息,不由心中懊恼,如果晚一百年出现多好啊!但是,没有如果,事实就是如此,不由不令我们后人每每看到如此惊艳绝伦文物永远流失,都会内心痛楚加上无限遗憾。
痛之二:洛阳金村大墓正赶上上世纪文物掠夺狂潮,海外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家开始肆无忌惮的对中国文物开始掠夺,在金村事件中有个叫怀履光的关键人物不得不提。加拿大传教士名义士大量骗购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斯坦因掠夺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洛阳金村的怀履光都是那个时期来中国掠夺走了大量珍稀文物,而怀履光则被认为是金村大墓的主要“罪人”。
1897年,24岁的怀履光以传教士身份到福建省建宁县,他穿汉服、留起长辫、说方言,很快成为说中国话最好的外国人,在中国一呆就是38年。
1910年,37岁的怀履光到河南开封负责教务,正值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开封一带正是各路军阀频繁战争之地。怀履光对大量流离失所的对灾民,借助国际援助施以援手。
洛阳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部的邙山之巅。
它位于洛阳市北部的邙山之巅,是我国唯一以历代墓葬实物为展品、系统反映古代墓葬发展变化的专题性博物馆。经过提升改造后,该馆建筑面积增加至2万余平方米,按照展陈内容分为“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洛阳北魏帝王陵”、“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展”等3个部分。
其中“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展陈了《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等3个展览。
介绍
可由电梯进入下沉景观庭院来到序厅,序厅展出了《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利用图片、文物、模型、多媒体检索四位一体的展陈方式,展示了近些年洛阳重大考古发现,通过古代墓葬产生、发展、演变,解读不同时期墓葬中建筑、壁画、雕塑、器物、装饰、铭文背后的文化意义。
《洛阳北魏帝王陵》集中展示北魏洛阳时期帝陵的陵寝制度以及景陵背后精彩的北魏故事;《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展》展出106块宋金雕砖,系统反映中原地区宋金时期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精神追求。
博物馆的陈列是在地下6米处,将原来墓葬里的砖石材料1:1复原起来。洛阳古墓博物馆主要陈列包括洛阳上万座古墓葬中精挑细选出来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九个朝代25座古墓葬。
其中,在“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部分展出的《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就将这九个朝代25座古代墓葬,按照时代顺序分为青阳古冢、荆棘铜驼、烟云邙岭和古墓丹青等4个篇章,讲述洛阳古代墓葬的演变发展以及墓葬中蕴藏的时代信息和文物故事,为游客营造出沉浸式感官体验。
《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共展出河南地区从两汉至民国时期古代壁画18组65幅,游客可以了解更多墓葬文化,其中著名的“卜千秋”和“打鬼图”是十余座精品壁画墓中的代表,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绘画作品,是中国绘画的开篇之作;其中的傩戏图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反映远古傩戏文化的实物资料。
洛阳古墓博物馆中有哪些比较有价值的展品?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一个世界首座古墓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墓博物馆。
这里展出的作品非常丰富和有价值,其中包括西汉卜千秋壁画、砖画以及大量的唐代壁画。
其中,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展品是出土于洛阳龙门安菩夫妇墓的黑釉马。
这件黑釉马是国内出土的仅有两件三彩黑釉马之一,并且它是由大唐王朝封为“定远将军”的西域人安菩所拥有。
这映射出该时代洛阳的多元文化交融以及繁荣状况。
此外,博物馆还以“葬制大观”为主题展示了洛阳历代古墓集萃。
这个展厅通过大量的图片、文字和出土文物,讲述了洛阳不同时期的重大古墓考古发现。
这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洛阳古代丧葬文化的理解,也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洛阳古代文明的繁荣。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历史、艺术还是文化的角度考虑,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展品都极具价值,让人们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用完午餐以后,我们就乘车前往洛阳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郊的邙山冢头村,乘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在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洛阳地区古墓葬及洛阳古墓博物馆的一些情况。
洛阳在中国古代号称“天下之中”,它地势平坦,四周群山环绕,西据崤山函谷关,东扼虎牢关,北依太行、黄河,南望伏牛山、嵩山;伊、洛、、涧四条河流,纵横其间,即所谓“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优越的地理位置,既是洛阳成为“天下名都”的重要因素,也是蕴藏无数文物瑰宝的有利条件。
我国历的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先后建都洛阳。
正是洛阳具有千年古都的文化积淀,才使邙山上下、伊洛之滨成为蕴育华夏文物瑰宝的风水宝地。
邙山位于洛阳城北郊、黄河南岸,东西绵延100多公里。
山势雄伟,水深土厚,其南又有伊、洛之水自西而东贯流洛阳。
墓葬于此,即成古人所崇尚的“枕山蹬河”的习俗。
因此邙山被视为宜于殡葬的风水宝地。
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多以邙山作为他们安身长眠的乐土。
就连唐朝时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国义慈王及其后代客死洛阳后,也遵循这种习俗安葬于邙山。
唐代诗人王建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洛阳民间则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
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洛阳先后调查、发掘了数以万计的历代墓葬。
众多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这些不同时期墓葬带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一、时代蝉联,自成体系。
自龙山文化早期开始,纵横五千余年的墓葬文化,发展序列清晰,衔接有序,在中国墓葬制度研究中,具有断代分明的标尺作用。
二、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墓主人身份等级差异较大。
不仅有大量帝王之陵、将相勋臣之冢,而且还有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刑徒的坟墓。
三、分布广泛,历代墓葬大都以洛阳都城为中心而相对集中,尤以邙山最为集中。
为了让世人了解洛阳地区的墓葬文化特色,研究我国古代的墓葬制度、墓葬形制及古代的时尚习俗,洛阳古墓博物馆于1985年开始兴建,并于1987年对外开放。
整个博物馆占地44亩,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
地上建筑群体从南往北有汉白玉石门阙一对,馆表一座,馆表上的表额“洛阳古墓博物馆”题字由考古学家夏先生书写,进而为序幕大殿,殿前左右两侧设有复制的汉代天禄、辟邪兽一对。
殿后为上下墓区厅,两侧为配殿。
后边还有四角楼和望景亭。
地下部分设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休息厅,各厅之间有通道相连,通道两侧是复原的历代古墓群。
首批搬迁复原的有上自两汉下至北宋的历代典型古墓葬22座。
其中包括的西汉打鬼图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新莽时期壁画墓、东汉车骑图壁画墓、曹魏正始8年墓、西晋关内侯裴诋墓、北魏孝文帝之孙长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玮墓以及西域安国人唐代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
另外还有宋代五座仿木结构雕梁画栋的砖室墓等。
这些墓葬建造的各具特色,或深邃巨大,或结构灵巧,或布局严谨,或性质殊别;尤其是琳琅满目的壁画,或表现打鬼仪式、或反映神仙思想、或描绘天体星象、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再现车骑出行及家庭生活的场景。
墓中均随葬有丰富的明器,其中有一部分可称的上是国之瑰宝和艺术杰作。
记载墓主人身世和功德的墓志,可谓是补正史书的“石史”。
另外,在配殿内还陈列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典型墓葬模型以及历代葬具和丧葬仪式,以展示洛阳历代墓葬的演变和时俗风尚。
说到古墓葬,就要首先从“丧葬”二字开始讲起。
死,作为人生的一种自然归宿或终结,是人类无法回避、无法解释、无法超越的现实问题。
这个另人恐惧、焦虑的现实问题,对于史前时期的原始人类来说,自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迷。
他们惧怕死亡的降临,以为死亡不过是向另一个世界的过渡,因此丧葬便成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种种具有神秘色彩、庄严而隆重的丧葬礼俗,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然而,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宗教性质的社会习俗,“丧葬”二字并不是一开始就结合在一起的,而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
“丧”字在殷商甲骨文中的原意为采桑,后来才被人们借作“丧亡”的“丧”,其意在古代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是指失去,二是指死去,三是指尸体,即死者的遗体,四是指哀葬死者的礼仪。
“葬”字在殷商甲骨文中为掩埋死者尸体的象形字,其意是将死者的遗体掩埋在草丛中或者用井字形的棺椁装殓起来加以掩埋。
后人以“葬”字指掩埋死者尸体,当渊源于此。
大约到了秦汉以后,“丧”“葬”二字才开始合称,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指人死后的尸体处理及其有关的礼仪习俗。
从程序上看,“丧葬”可以划分为殡葬礼仪、埋葬礼仪和祭祀服丧礼仪三个部分。
丧葬作为意识形态的产物,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并由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为其它上层建筑所制约,并随着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丧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质、职能和形式。
就丧葬的社会作用或意义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与强化血缘和亲族关系。
2、重视与推崇敬爱先人的孝道观念。
3、强调丧葬的社会教化与文化积淀。
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资料证明:丧葬礼俗决不是人类一诞生就有的,而是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开始出现。
当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类的思维能力有了提高,社会组织的结构也已有原始规范的迹象,丧葬制度便开始萌芽和产生了。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而居丧制度又包括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埋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葬法、葬式与墓向 1、葬法:葬法指埋葬死者的方法。
中国古代葬法种类很多。
采用哪一种形式埋葬死者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都有关系,其具体形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鸟葬)、水葬、野葬、瓮棺葬、悬棺葬、衣冠葬等。
衣冠葬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法,其特点是墓内无死者的尸体,仅埋葬死者生前穿戴的衣冠。
这种葬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
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关。
在当时,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掠夺财富的战争,一些氏族首领、军事将领或勇士,或为保卫氏族生存而献身,或在掠夺财富的战争中战死,其尸体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收回。
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往往要为他们举行盛大而隆重的葬礼,对他们实行厚葬,为他们建造衣冠冢,祈求他们的亡灵为本氏族带来更多的福气。
2、葬式:葬式即安葬死者的姿态。
从死者尸体入埋时的身体姿势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仰身葬、侧身葬、俯身葬三种;从死者尸体入埋时的肢体置放状况来看,则可分为直肢葬、蹲肢葬、断肢葬、折肢葬等;从墓葬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堆放状况来看,又可分为叠骨葬、骨架扰乱葬等;从死者入埋的次数来看,又可分为一次葬、二次葬或一、二次混合葬等;从墓坑中入埋的死者人数来看,又可分为单人葬、多人葬。
3、墓葬方向,简称墓向,一般是指死者埋葬时的头向,有时也指面向、足向等。
它是我国人类社会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具体的定向原则:1、向日出方向2、向日落方向3、向高山方向4、向流水方向5、同本族文化同一方向等。
墓葬定向的意义是原始人祖先崇拜和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物,其意义有三:一是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回到原来的老家去,因此头就朝着老家的那一方向。
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思想便源于这种观念;二是认为世界有一个特殊的地域,人死后,就应到那里去生活。
因此,埋葬死者时就朝着这另一世界的方向——日落方向,是亡灵的集中之所,是区别与人间的阴间世界;三是认为人的生死犹如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因而埋葬时应背东向西。
二、葬具、随葬品与墓志 1、葬具:是指装殓死者尸体或遗骨的用具,土葬所用称为棺椁。
但棺椁在古代又有内外之分。
棺为直接装殓尸体的葬具,为区别棺或椁,又有人称其为“内棺”,因其与死者尸体最为接近,故又称“榇”,又因其一般以木材制成,故也称“棺材”。
椁,因其在内棺之外,故又称外棺;又因其大于内棺,故又称大棺。
棺椁的使用方法,《礼记》有载:“葬也者,藏也。
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
2、随葬品:从山顶洞人把石制工具和石珠、穿孔兽牙等饰品一同随死者埋葬的事实可知,随葬习俗几乎与丧葬习俗同步,而最初的随葬物品均为死者生前用过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简陋的装饰品,以寄托人们对死者的淳朴祝愿。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帝王贵族不仅生前酒池肉林,骄奢*逸,并幻想死后到另一个世界里仍能享受富贵,往往用大量的能显示其生前地位及财富的专用品和大量的金银玉瓷、珍奇玩好之物随葬,逐渐形成了厚葬的风气。
于是一种专用的随葬品——明器就产生了。
明器又称为“冥器”、“盟器”、“鬼器”、“息器”,是专为死者随葬而制作的无实用价值的各种器物模型的统称,一般用陶土、竹木和石头制成,也有一些是用玉石或金属以及纸等材料制成的,用以安慰死者之灵。
这些明器大多依照日常用具制作,还有一些依据家畜、房屋等动产或不动产所模仿。
做成人或家畜、鸟兽模型的明器即所谓“俑”。
不过一般情况下,明器很少单独随葬,大多是和部分实物一起下葬。
北宋以后逐渐流行纸扎明器,纸扎明器并不随葬,而是在下葬时或下葬之后焚烧,这种纯粹象征性的明器可能是最经济的寄托哀思和希望的器物了,所以直至今日仍在普遍使用。
3、墓志:墓志的性质与作用和墓碑相似,是记载死者姓名和家世生平事迹的石刻,文章末尾缀有称作“铭”的韵语颂词。
不同的是墓碑立于墓前而墓志则埋于墓中。
墓志起源于东汉,魏晋以后普遍流行。
早期的墓志形似碑而较小。
南北朝后,墓志一般作方形,由志盖和志石相合而成。
志盖多作橥顶形,一面刻有篆体的标题。
志石上则刻有志文、志铭,唐代以后还有撰文者及书写者的姓名。
历代墓志,其志文、书法不少出自名人之手,且大多有当时的史实记载并录有确切纪年,因此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三、坟丘、墓穴 1、坟丘:中国传统的葬式是实行土葬。
实行土葬,要把死者安置在棺中,然后埋入土穴。
埋棺之处叫做墓,也叫做茔,墓地周围以内叫做兆域,在墓地埋棺之处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状,叫做坟,也称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指高处,所以古人讲“土之高者曰坟”,又说“葬而无坟者谓之墓”。
中原地区以土坑竖穴墓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直到西周初年,地表上还没有明显的坟丘。
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地区才出现了坟丘式墓葬。
土丘坟一经出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便迅速流行,墓葬由“不封不树”一变而为“大封大树”,至战国时已巍然成风并且制度化。
秦汉以后,几乎可以说无墓不“坟”。
秦汉时的坟丘以方锥形为贵,一直延续到唐代。
但规定只有皇族可以使用方丘,一般贵族和平民均为圆锥形。
至明初改方形陵为圆形宝顶起,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庶民百姓之墓,都带有圆锥形坟丘,所不同的只是占地大小和坟丘的高低。
2、墓穴:墓穴即墓室,也称墓圹,由竖穴、横穴之分。
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则是先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挖掘而成的洞室。
墓室是坟墓的地下部分,随着时代和墓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殷商时期墓穴的主要形制为竖穴土坑。
从战国时期出现的用大块空心砖砌筑而成的墓室,到西汉时期广为流行。
东汉时期最为常见的是用小型砖块砌筑的券顶砖室墓。
王莽前后开始出现了在墓中祭奠死者的风气。
为了便于在墓内进行活动,竖穴的墓道普遍转变为阶梯式或斜坡式。
两汉时期的砖室墓中,有些还在墓砖上雕刻、描绘各种图案,这就是所谓的画像砖墓。
隋唐时盛行壁画墓,即在墓穴内彩绘各种宴饮、出行、狩猎等图案,宋元时期则盛行仿木结构墓,即按照死者生前所居来构筑和描绘墓穴。
当然,不同形制的砖室墓只有各级官员和王公贵族可以享用,隋唐时的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各朝所沿用。
而对于普通百姓,能以土坑竖穴葬其遗体已是相当不易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