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湖北省博物馆百度百科 (探秘湖北省博物馆:历史与文物的宝库)

湖北省博物馆百度百科 (探秘湖北省博物馆:历史与文物的宝库)

admin7个月前 (01-29)旅游14
探秘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作为湖北省的文化重镇,湖北省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湖北省最大的博物馆,也是全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

湖北省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当时的湖北省文物博物馆成立于武汉市常青花园。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省博物馆于1999年迁至现址,占地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体现了湖北省的独特韵味。

湖北省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湖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文物之一是战国时期的楚简,这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遗存之一。楚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字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博物馆还展示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品和工艺品,例如青铜器、陶瓷、石刻等。这些文物展示了湖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博物馆还定期举办临时展览,介绍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

湖北省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场所,还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博物馆拥有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致力于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他们还与国内外的文化机构和学术界保持紧密联系,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

湖北省博物馆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和游客参与。博物馆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项目,例如讲座、工作坊和导览服务,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文物和历史。通过这些活动,湖北省博物馆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也为人们的知识和美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

湖北省博物馆承载着湖北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是湖北省的文化象征,也是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湖北省的宝库,湖北省博物馆以其珍贵的文物、专业的研究和丰富的教育活动成为湖北省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


湖北省博物馆的历史来历

湖北省博物馆其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
1953年3月16日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位于水陆街;同年9月,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合并成立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办公地址暂设武昌水陆街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内。
1954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恢复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合署办公。
1958年2月,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湖北省文物管理处,办公地址武昌姚家岭农业展览馆内。
1959年春期,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迁址武昌东湖风景区,湖北省政府拨款兴建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
1956年迁至武昌水果湖。
1960年迁至风景秀丽的武昌东湖之滨。
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

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宝

1. 湖北省博物馆概述湖北省博物馆作为湖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它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鄂州山楚遗址馆、战争史馆、文王实木桥、四大镇宝馆等区域。
其中,四大镇宝是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品之一。
2. 四大镇宝之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代表作品。
该画整幅长达5.28米,高约0.26米,绘制着中国南方的山水景色。
这副画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人物塑造的细腻表现,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之一。
在湖北省博物馆展示现场,千里江山图已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3. 四大镇宝之贝聿铭笔下的艺术天花板“民族文化宝库”是湖北省博物馆重要的展览区之一。
其中展示有贝聿铭为中国馆设计的艺术天花板。
这个天花板的主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共有145幅人物肖像,展示着中国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
4. 四大镇宝之史前文明青铜器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有丰富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青铜器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雕刻上都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经过上千年的岁月考验,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5. 四大镇宝之竹简《封建社会的消亡》竹简《封建社会的消亡》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历史文献,该文献内容主要记录了从秦朝到明朝的封建社会的消亡过程。
这部文献在湖北省博物馆展示馆内广受游客的好评。
6. 四大镇宝之结绳记事牌结绳记事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古代计数工具,它可以记录各种信息和数字,经过形成独特的结构编译而成。
这些计数工具是古代造纸技术还未发展起来的时代制作的,现在已经成为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古文物。
7. 四大镇宝之名家墨迹展示湖北省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不同文化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作品中的书画家包括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为游客呈现了一幅幅绝美的艺术画卷。
8. 总结四大镇宝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重要展品,这些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湖北省博物馆展览现场,游客可以一睹这些不朽的文化遗产,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的历史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里面收藏着很多国宝级的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俩千年前的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

湖北省博物馆有哪些珍品?

湖北省博物馆在中国享有盛誉,收藏了大量荆楚文化珍品,其中许多独特的国宝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些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文化,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湖北省博物馆,原来是博物馆里最好的!因为藏品中只有16件国宝级文物件,所谓国宝必须是国家一级文物。
要知道: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8件国宝,南京博物馆有10件国宝,河南省博物馆有6件国宝.(当然1995年以后国家没有统一鉴定文物,所以1995年以后出土的文物不能称为国宝)。
湖北省博物馆的16件国宝是:编钟、编钟、连禁铜壶、青铜大弓、青铜鹿角鹤、铜镜、青铜铜像盘、十六龙形玉饰、云纹金灯漏剑、越王苟剑、大玉阁、错金错银龙凤铁带钩、彩绘凤鹿木座屏。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9件,荆州出土3件。

1.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的钟架很高,被两个长短不一的立面垂直相交。
七根曲尺形彩绘木梁,两端用扁龙纹铜套加固,由六根佩剑武士形铜柱和八根立柱支撑,形成上、中、下三层。
有246个时钟和挂钩(包括可拆卸部件)。
后羿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三组为钮铃,19件;中组为南中,33枚,分为短枚、无枚、长枚。
下层有两组大长铃,12个一片,另一个拍L片。
最大的一块高152.3cm,重203.6kg最小的L件高20.2cm,重2.4kg.钟体总重量2,567kg,钟框铜质部分(含挂钩)共4,421.48kg。
钟的装饰包括人、兽、龙、花、几何图案等,采用圆雕、浮雕、凹版雕刻、绘画等多种技法,以红、黑、黄、青铜色为衬托,显得庄重、精致、壮观。
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木框和部分挂钩是抄的,其余都是原件)

2.曾侯乙铜尊盘

尊是盛酒容器,托盘一般用作盛水容器。
两者合装在一个容器里,尊里装着混有香草汁的酒,可以用来祭尸,仪式时给宾客喝。
整套器物的装饰繁多,有穷有富,精美程度达到先秦青铜器的顶峰。
特别是器上的镂空装饰,有几个层次的透视,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即先用蜡作模具,在模具外面塑模,加热烘烤使蜡模熔化脱落,使整个铸造模型成为空壳,再将青铜溶液倒入空壳中,就可以铸造出所需的器皿。
这一发现证实了中国的失蜡铸造技术在2400年前的战国早期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尊盘和尊盘均刻有“曾侯乙为末用”铭文。

3.曾侯乙联禁铜壶

壶开,厚方唇,长颈,圆腹,圆饱满。
壶上盖着带衔圈的蛇形钮,壶盖外缘盖着刻有钩纹的孔盖。
壶颈两侧各有一个龙形耳。
饰品以扇贝图案和填满扇贝图案的芭蕉叶图案装饰。
两个壶的内壁都铸有“曾侯乙作为使用端”的铭文。
禁面上有两个平行的空心圆支撑着扩大的锅圈。
禁区两边各有两只动物脚。
动物的嘴和前肢托住禁板,后脚蹬地。
禁面和侧面用盘踞等纹饰装饰。
禁出土铜不多,迄今国内外仅发现四件。
这是第一张唱片

4.曾侯乙铜鉴缶

鹤的长喙勾起来,脖子高高扬起,翅膀展开拍打。
拱背,竖尾。
鹤头两侧各有两只铜鹿角。
鹤的头部、颈部和鹿角饰有黄金的几何图案,其他部位饰有铸造和镶嵌的龙纹。
这是一件风格独特的青铜工艺品。
鹤和鹿是长寿和好运的象征。
将鹿角插入鹤头,合在一起,可称为“瑞鹤”。
古人把神仙乘坐称为“鹤控”、“鹤驾”。
此器来自墓主人的棺侧,可能反映了逝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5.曾侯乙铜鹿角立鹤

古代打击乐器。
它由石编钟组成,挂在一个框架上,可以演奏旋律。
配合编钟,合奏《石和石的声音》。
青铜十字金自闭架,由一对圆形雕刻的怪物和附在它们头上的立柱,两根圆棒作为横梁组成,有单面和双层结构。
附在兽顶上的柱子,从腰部和顶部用横梁榫接。
横梁底部等距离焊接铸铜环,冠部由一系列挂钩悬挂。
编钟框架采用光滑的金色云纹线。

6.曾侯乙编磬

尊服是一种古代盛酒的器皿。
这件大尊服是我国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酒器,堪称“酒器之王”。
它不仅有着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纹饰极其精美。
其表面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平纹纹、雷纹、蕉叶纹、带状纹、平蛇纹等组成。
图案统一,线条统一。
尊府出土时,里面还有白酒。
2400多年无泄漏,可见管道密封性能良好。

7.曾侯乙大尊缶

灯高11,直径15.1cm,重量2156g。
匕首长13厘米,重56.45克.嘴巴直,嘴唇方,肚子浅,屁股平。
三只有冠的短脚。
上腹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
盖子比灯口略大,沿盖子有三个等距的外卡。
顶部有一个圆形挂钩。
灯盖和灯口装饰有云纹、云纹、粘扣带云纹等。
灯内是一把漏金匕首,柄圆方,镂空畸形龙纹。
到商代晚期,中国出现了黄金制品,但大多数是装饰品。
这件是仿铜制的金容器,体现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
这是中国最大最重的先秦金器。

8.曾侯乙云纹金盏和漏匕

整个吊坠是一条大龙。
用五块玉料,一枚玉环,一枚玉锁钉,雕刻出16个可折叠可折叠的断面。
37条龙、7只凤、10条蛇,以通雕、浮雕、凹版雕刻等技法雕刻而成,并饰以纹路、云纹、斜线。
出土时,这件玉器被戴在墓主人的头上。
可能是冠上的玉缨(帽带)。
其特点主要有:第二节玉壁云纹压地,四龙附于玉壁四周。
这种形状在战国晚期被广泛采用;第11部分被雕刻成玉佩的形状,有三条扁平的龙相连。
龙的形状是“S”,这是春秋晚期在中原地区流行的玉佩形状。
第16节玉饰巧妙地把它们运用到一条大龙上。
第12节和第13节的玉饰分别由双丞相面和双丞相背组成。
每条龙都刻有一条龙。
第十五节玉饰两端分别刻有凤凰立凤和凤鸟抱蛇的图案。
这种图案是南楚艺术品中常见的主题,也经常出现在漆器和其他绘画中。

9.曾侯乙16节龙型玉挂饰

刀身中间成脊状,饰以黑钻石图案。
正面有两行八字鸟印铭文:“越王勾践,自行剑”。
剑的两面都铸有几何图案,正面图案镶嵌蓝色玻璃,背面图案镶嵌绿松石。
圆柄无箍,剑首卷成箍形,内有11个同心圆。
刀刃薄而锋利,没有生锈,它仍然是一个画面被树分成五段,被狗和猫隔开。
根据剧情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由奔驰的车马、加冕的骑手、儒教的追随者、朝拜者组成,表现了一群雇工上路的场景。
另一部分主要由华而不实的表彰车和整装待发的平行车组成,展现了东道国外交使团接待客人的一幕。
此画绘于漆奁盖外壁,出土后与夹红胎分离。
漆器骨灰盒高10.4厘米,直径28厘米。

10.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1975年,湖北云梦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秦代竹简出现,震惊了考古界。
被历史学家和文物专家誉为“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我认为秦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缺乏欣赏性。

11.漆奁画

12、云梦睡虎地秦简

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

湖北省博物馆,原来它居然是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只因为馆藏16件国宝级文物——所谓国宝,必须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要知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国宝,南京博物馆馆藏10件国宝,河南省博物院馆藏6件国宝...(当然,95年之后国家未再统一鉴定文物级别,所以95年之后出土的文物都不可称为国宝)

1、曾侯乙编钟

改写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一件镈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

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2、越王勾践剑

“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

3、曾侯乙尊盘

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曾侯乙尊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专家认为,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的工艺,堪称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当之无愧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4、云梦睡虎地秦简

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

云梦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

秦律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睡虎地秦简中有一篇《为吏之道》,论述了官员的行为准则,要求官员忠于君主、清廉公正、严格执法、勤政爱民,不可骄傲犯上、独断专行、贪财好货。

5、虎座鸟架鼓

彰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2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该器物通高约136cm,宽134cm,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

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两只小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前足上托鼓框。该器物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稳重的虎座与飞扬的凤架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

6、郧县人头骨化石

补写人类发展史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分别发现和出土了两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约100万年的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贾兰坡先生称为“国宝”,并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命名为“郧县人”。

两具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经专家研究、鉴定后认为,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专家认为,“郧县人”的发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材料的全面性、丰富性、可解决的学术问题几乎仅次于周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是补写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物证。

7、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陶瓷中的熊猫”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通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这件梅瓶,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饰有凤穿牡丹图,腹部四个菱形开窗内描绘了四个故事: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足部绘一圈仰覆莲纹,以卷草纹和锦带纹间隔三层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

该器物整体制作精美,优雅精致,出土时位于王妃棺木脚端棺床下方。青花瓷是我国古瓷中极富特色的品种,它是一种釉下彩瓷器。因釉下的钴料经高温烧制后呈现蓝色。元青花使用的是进口钴料“苏泥勃青”,故色彩青翠艳丽,给人优雅明净的审美享受。这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被誉为“陶瓷中的熊猫”。

8、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中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是漆奁外壁一周的漆画,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描绘了战国时期楚国贵族车马出行的场景。画中用土黄、桔红、海蓝和棕色等颜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的图画。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画师别具匠心地用五棵随风摇曳的柳树,将画面巧妙地分隔成五个画段,强化了故事情节。第一和第二画段表现的是出行场面,在画卷的第三段只画了一只狗和一只猪,它们跃身急奔的神态为整幅画卷增添了生机,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现的是迎宾场景。整幅画人物姿态各异,猪犬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被誉为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卷“连环画”,体现了楚国漆器高超的制作工艺。

9、石家河玉人像

史前高超琢玉技艺的代表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

石家河文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的发展达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专家认为,这件玉人像展现了高超的琢玉技艺,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10、崇阳铜鼓

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

崇阳铜鼓,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县,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径39.5厘米,重42.5公斤,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鼓身横铸于长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铸有商代后期流行的装饰纹样云雷纹和乳钉纹。

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我国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据考证,这面铜鼓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

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

湖北省博物馆在国内知名度非常高,这里收集汇聚了大量的荆楚文化瑰宝,其中不少绝世国宝级的文物镇守一方,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些穿越了数千年历史的文化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之光。

湖北省博物馆,原来它居然是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只因为馆藏16件国宝级文物——所谓国宝,必须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要知道: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18件国宝,南京博物馆馆藏10件国宝,河南省博物院馆藏6件国宝...(当然,95年之后国家未再统一鉴定文物级别,所以95年之后出土的文物都不可称为国宝)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16件国宝级分别是:编钟、编磬、联禁铜壶、大尊缶、铜鹿角立鹤、铜鉴缶、铜尊盘、十六节龙型玉饰、云纹金盏和漏匕、越王勾践剑、大玉戈、错金银龙凤铁带钩、彩漆凤鹿木雕座屏、漆奁画、云梦秦简。其中九个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三个出土于荆州。

1.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l件。

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

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1978年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

2.曾侯乙铜尊盘

尊是盛酒器,盘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为一器,尊内盛掺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时酌以献尸,宾礼时酌以饮客。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

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系用失蜡法铸造,即先用蜡做模,模外做范,加热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一个空壳,再将青铜溶液浇灌至空壳内,就可铸成所需的器物。

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3.曾侯乙联禁铜壶

壶为敞口,厚方唇,长颈,圆鼓腹,圈足。壶盖有衔环蛇形钮,盖外沿套装勾连纹的镂孔盖罩。壶颈两侧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龙形耳。器身饰蟠螭纹和内填蟠螭纹的蕉叶纹等。两壶内壁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

禁面有两个并列的中空圆圈,以承放大壶圈足。禁的长边各有二兽足。兽口部和前肢衔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侧面均饰蟠螭等纹饰。铜禁出土不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

4.曾侯乙铜鉴缶

这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鉴和尊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一件具有特殊用途的大型酒具。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

5.曾侯乙铜鹿角立鹤

鹤长喙上翘呈钩状,引颈昂首伫立,两翅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鹤首两侧插有两支铜质鹿角形枝杈。鹤的头、颈和鹿角上有错金几何纹饰,其它部位有铸成和镶嵌的云龙纹。

此器造型别致,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鹤和鹿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把鹿角插入鹤头,将二者置于一身,可称之为“瑞鹤”。古人把仙人乘车叫“鹤驭”、“鹤驾”。此器出于墓主人棺侧,可能反映了死者成仙升天的思想。

6.曾侯乙编磬

古代打击乐器。由石磬编悬于架上,可击奏旋律。常与编钟相配,合奏“金石之声”。

青铜错金磬架,由一对圆雕怪兽及其头上插附的立柱为虡,两根圆杆作横梁,呈单面双层结构。兽顶插附的立柱从腰、顶两处与横梁榫接。横梁底等距焊铸铜环,以串钩挂磬。磬架施线条流畅的错金云纹。

7.曾侯乙大尊缶

尊缶为古代盛酒器,这件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称“酒器之王”。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在纹饰上也极尽精美,器表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綯纹、雷纹、蕉叶纹、带纹、蟠蛇纹等构成,花纹花式统一,线条整齐划一。

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存有酒液。历经二千四百多年没有泄漏,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

8.曾侯乙云纹金盏和漏匕

盏通高11、口径15.1厘米 重2156克。匕长13厘米 重56.45克。

直口,方唇,浅腹,平底。三个凤首形矮足。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环耳。盖略大于盏口,盖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外卡。盖顶有一个圆形捉手。盖面和盏口下饰云纹、绹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盏内放置金漏匕一件,方柄圆身,器身镂空变形龙纹。

至迟到商代时,我国就出现黄金制品,但多为一些片饰。而此盏是仿铜的金制容器,反映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这是目前所见我国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9.曾侯乙16节龙型玉挂饰

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

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

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

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10.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剑身中脊起棱,满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剑格两面铸有几何形图案花纹,正面花纹内嵌蓝色琉璃,背面花纹内嵌绿松石。

柄圆茎无箍,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有11道同心圆圈。剑刃薄且锋利,毫无锈蚀,至今仍寒光袭人。

经过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为硫化铜可防锈。此剑铸造精良,形态优美,实属稀有珍品。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

11.漆奁画

1987年湖北省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画面用土黄、桔红、海蓝、棕四色漆,绘人物26个。骖车、骈车各两乘,大雁9只,狗2只,猪l头,树5棵,构成一幅聘礼行迎图。

画面用树木分隔为5段,又以犬、猫为间隔,按其情节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以奔驰的车马、冕冠垂缨的乘人、儒衣青帻的随从及拜接者组成,表现的是一派聘问出行途中的景象。另一部分则由气字轩昂的褒衣博带者与待发的骈车为主体,表现的是一幅主国出使接宾的场面。

此画给于漆奁盖部的外壁,出土后与夹红胎分离。漆奁通高10.4厘米,口径28厘米。

12、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面世,震动了考古界。被历史学家、文物专家誉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过我认为秦简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是缺乏观赏性。

13、饕餮纹铜

14、彩漆凤鹿木雕座屏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