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裹粽图片 (徽州裹粽)
徽州裹粽,是安徽黄山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小吃。米粽全国各地都有,但黄山地区的粽子却独具风味,在包法、形状、内容上都与众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灰汁粽,灰汁粽先用草木灰滤水拌糯米裹制而成,因碱性重,粘性强,吃起来特别可口绵软,又便于短期存放,所以深受食客青睐。
黄山徽州裹棕独具风味,其包法、形状都与众不同,黄山的裹棕都是长长的枕头粽,包粽子的是箬叶,箬叶,又称粽子叶,都是生长在高山上。用箬叶包糯米粽子,清香可口,别有风味。选取长大肥硕宽厚的箬叶,刷新干净,浸泡在水中一两天备用,整个粽子四只角,形如枕头。
裹蒸粽(传统端午节美食)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其中,吃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裹蒸粽则是其中的一种。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裹蒸粽的制作过程。
材料准备
制作裹蒸粽所需的材料主要有糯米、猪肉、咸蛋黄、香菇、干贝、葱姜蒜、花生油、盐、酱油、料酒、白胡椒粉、冰糖、桂皮、草果、八角等。其中,糯米是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而其他材料则是为了增加粽子的口感和香味。
制作步骤
1.糯米浸泡
将糯米洗净后浸泡4-6小时,使其充分吸收水分,以便在蒸制时更容易煮熟。
2.肉类处理
将猪肉切成小块,加入盐、酱油、料酒、白胡椒粉、葱姜蒜搅拌均匀,腌制20分钟。香菇、干贝泡软后切成小块,咸蛋黄切成小块备用。
3.炒馅料
将腌制好的猪肉放入锅中煸炒至变色,加入香菇、干贝、咸蛋黄、冰糖、桂皮、草果、八角等炒匀,再加入适量的水,煮至汁水收干,取出备用。
4.粽子包裹
将浸泡好的糯米沥干水分,加入花生油、盐、酱油、料酒、葱姜蒜拌匀。取一片粽叶,将其对折成一个三角形,将其中一角向外翻叠,形成一个小口袋。将一部分糯米放入口袋中,再放入一些馅料,最后再加入一部分糯米,将口袋封口。类似这样的操作,直到将所有的粽子包裹完毕。
5.蒸煮粽子
将包裹好的粽子放入蒸锅中,蒸煮2-3小时,直到糯米煮熟即可。
小贴士
1.糯米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糯米变得过于粘稠,影响口感。
2.炒馅料时,要保持火候适中,不要煮得太干,否则粽子口感会过于干燥。
3.包裹粽子时,要将粽叶煮软后再使用,这样可以使其更加柔软易于操作。
4.蒸煮粽子时,要保持蒸锅内的水不断沸腾,以便煮熟糯米。
黄山的特色小吃
黄山的特色小吃有徽州裹粽、五城茶干、黄山烧饼、徽墨酥、虎皮毛豆腐等。
1、徽州裹粽
徽州裹粽是安徽省黄山地区的民间传统特色美食。徽州裹粽品种繁多,有肉粽、豆沙粽、红豆粽、枣栗粽、排骨粽等。食之绵软可口,独具风味,深受食客喜欢。
2、五城茶干
安徽省黄山市传统特产,原产于黄山市休宁县五城镇,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意外得尝,赞不绝口,咸淡相宜,质纯味鲜,柔韧香醇,营养丰富,是品茗之佐餐,下酒之佳肴,老幼皆宜之美味食品,在屯溪老街就可以买到,黄山市各大超市均有销售。
3、黄山烧饼
又名皇印烧饼、救驾烧饼、蟹壳黄烧饼,是安徽省黄山市特色传统小吃。刚出炉的黄山烧饼色泽金黄,吃起来酥脆爽口,油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在屯溪老街入口处,有当地知名的烧饼品牌专卖店,售卖的各式烧饼都包装精美,便于客人携带、馈赠亲友。
4、徽墨酥
安徽省黄山市名点,是一款独具“中国徽墨之乡”徽州特色、被誉作“能吃的徽墨”的特产糕点。徽墨酥外形酷似徽墨,乌黑油亮,芳香四溢,油酥柔韧细腻,甜润清爽,入口即化,口感绝佳。
5、虎皮毛豆腐
又叫霉豆腐,曾入选《舌尖上的中国》。虎皮毛豆腐是黄山特色美食之一,以方鑫玉最为闻名,毛豆腐在铁板煎制两面金黄,撒上辣酱与泡菜,口感丝滑,像芝士一样丰富、饱满,微臭,味道像极了豆腐乳。
介绍一下你家乡的年味美食,特色风俗?
我的家乡是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之间,风景秀美,美食也非常有名,下面介绍几种家乡过年招待亲戚朋友的特产和你一起分享一下:
1、寸金糖
年味十足的内夹心是咸桂花拌碎桔饼的馅,中间层是糖皮儿,外裹芝麻,吃起来香甜嘣脆,既不粘牙,又带着芝麻、桂花、桔饼的香味,物美价廉,是徽州乡间年节里最受欢迎的应景小吃之一。寸金糖,徽州地区特色名点,一种古老的糖制食品,蔗糖加热经包馅押条断条,成为3.3厘米(1寸)长的金黄色小条,“寸金”之名是由此形象而来。寸金糖内有夹心,外裹芝麻,制作工艺考究,食之味香甜、余味绵长,物美价廉深受广大过年消费者欢迎。
2、顶市酥
徽州民谚曰:“拜年不带顶市酥,请君不要进厅堂”。又称麻酥糖,是徽州特色名细糕点,始产于南宋,闻名于明清。俗称“红纸包”或“红包糖”,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用一张小红纸包成长约3厘米、宽约2厘米的长方体,小红纸上印有店家的招牌,其味香甜,质感松软的麻酥糖中的精品称为“顶市酥”。
3、中和汤
中和汤是地道的祁门名菜,祁门人每逢置办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汤,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 中和原叫作“中河”。中河是发源于祁门流入江西鄱阳县境的一条河,它的东面一条河从婺源流入,西边一条河从至德流入。这东河、西河、中河,在鄱阳湖上游汇合,一同注入鄱阳湖。东、西两河水流浑浊,唯中河清澈见底,并盛产小虾,其味特别鲜美。
4、徽墨酥
或作早点佐餐,或作茶点品茗,过年可以作礼品赠友,或作食补健身。徽墨酥让人常忆徽州行,让人常闻山野香。徽墨酥外形酷似徽墨,乌黑油亮,芳香四溢,油酥柔韧细腻,甜润清爽,入口即化,口感绝佳,此外还兼有润喉、滋肺、乌发等功效。
5、秤管糖
过年能吃上秤管糖应该不错,管糖用饴糖裹着白芝麻或黑芝麻,里面有一个白色的糖心,糖心是白糖拌以芝麻粉、米粉做成的。如将其搓捏得更细(如钢笔筒)即成“一品香”。过年吃上其特点是松脆,不粘牙,甜香适口,老少皆宜。秤管糖安徽省徽州地方传统名点。始产于休宁县万安镇。这是一种有特色的饴糖制品,其形状象一根根切断了的大秤管,故称之为“秤管糖”。
6、伏岭玫瑰酥
制成的玫瑰酥,外观洁白如玉,丝丝点点的玫瑰花、桔饼、青梅等若隐若现,宛如翡翠玛瑙嵌于白玉之中。该产品始产于清代,经久不衰。伏岭玫瑰酥是安徽绩溪县特色传统小吃。伏岭玫瑰酥是久负盛名的传统糕点,产于绩溪县伏岭村,因其内有玫瑰花作为辅料,具有玫瑰花香而得名。
7、芙蓉糕
浸泡糯米和油炸糕片这两道工序相当繁杂,技术性又很强,所以只有少数厂家能生产这种糕点。徽州有农历年前后用芙蓉糕招待贵客嘉宾的风俗。芙蓉糕是用精细的糯米粉做成米糕切片,再用油炸,然后拌和白糖、饴糖精制而成。其中浸泡糯米和油炸糕片这两道工序相当繁杂,技术性又很强,所以只有少数厂家能生产这种糕点。徽州风俗,农历年前后用芙蓉糕招待贵客嘉宾。
8、发喜馃
在徽州,馃的花样繁复,其味道,浓浓的年味啧啧,据说连乾隆皇帝都赞不绝口。在馃印敲打声中,刻了福、禄、寿的白米馃上笼蒸成白润晶亮的玉色,点上红点儿馈赠邻里,称作“发喜馃”,炸炒蒸煮皆宜。
9、烙馍
烙馍是安徽皖北的一种汉族传统面食,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作为一种源自中原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过年了,放在一个蒸锅里,放上一个箅子,锅中放入水,烧开,将屉将铺上屉布,将擀好的薄饼放在屉上。
10、徽州裹粽
取高山箬叶包制,用棕树叶撕条捆扎,其形酷似枕头。老徽州人爱在新春里娶亲搬新房,总要从房顶上撒下几个这种四个角的粽子,意在“四方平安”、“四季如意”。
11、蟹壳黄烧饼
徽州特色小吃,随处可见。由于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利于贮存,一旦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皮分层薄如纸,致烤制后酥松油润而不腻。买烧饼的时候最好选在炉上新鲜的,记得入袋后把袋口打开,等饼凉了才包好,不然饼就被蒸汽弄得不脆了。
12、虎皮毛豆腐,
徽州的传统风味小吃,《舌尖上的中国》里也曾对其做过介绍。用来霉制毛豆腐的老豆腐,要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因茸毛经煎炕后呈虎皮条纹而得名。
13、徽州毛豆腐、
四季皆宣,摊主肩挑一副豆腐担,一头是干柴和平底锅,一头是毛豆腐、香油和辣椒糊,油煎起来,平锅上那热烘烘、香喷喷、作响的毛豆腐令人胃口大开。在摊点上吃毛豆腐也很特别,不用碗,就着平底锅用筷子吃,风味异常。
14、徽州石鸡
石鸡是大补食品,不少游客都冲着它而来。石鸡为栖息在山涧石缝中的一种蛙类动物,是黄山特产。无论是红烧,还是清蒸,扑鼻的香味,丰满的后腿,比鸡肉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经典传统的做法是清蒸,清汤见底,盖碗清蒸原味不失。多吃石鸡,夏天可以不长痱子、疮。若烹饪时保留石鸡皮,风味更佳,营养更高。
15、甜酒酿,
在黄山市城区或集镇的街头巷尾,常可以看见有人挑担子叫卖。担子两头是两只石鼓形的竹篮,竹篮上的盖子中间镶着玻璃,玻璃下面放着一碗碗米酒酿。那米酒酿中间还有一个凹坑,里面溢满了甜酒汁。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可五腑透凉;到了冬天将酒酿与蜜枣或鸡蛋一起煮沸,热乎着吃起,又香又甜,令人寒意顿消。甜酒酿做法可讲究,用上等糯米酿制成。
16、黄山炖鸽
黄山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有“天一第一山”的美誉。黄山不仅风景著名,其特产山珍野味也令人垂涎。黄山炖鸽就是取材于黄山名产——黄山山药与黄山野鸽,隔水炖法烹制成菜。山药滋阴补肾,鸽肉强身健体,被当地百姓视为滋补延年的佳品。
17、屯溪醉蟹
一种沿江菜,此菜系新安江畔的屯溪古镇紫云馆的一道名菜,属传统的小食品。苏浙商贾争相传卖,现今小坛包装,则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安徽屯溪地区的著名特产,屯溪醉蟹个体完整,色泽青中泛黄,肉质细嫩,味极鲜美,酒香浓郁,回味甘甜,为宴上珍品。密封好的醉蟹,可保存两个月而不变质。
18、徽州臭鳜鱼
臭鳜鱼是徽州经典名菜,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臭”,一般初次尝试者不一定能适应,如见榴莲般。但闻着臭,吃起来却是酥香无比,臭鳜鱼的做法也很讲究,将鳜鱼用腌渍七天后,使鱼吸收了味道,同时也开始发臭。吃的时候放肉片、笋片、在油锅煎炸一小下,让汤汁慢慢吸收进去这样子做出来的才是外皮焦脆,而肉却细腻,回味无穷。
以上都是我们家乡的年味美食哦!这里美食让来我们徽州的你流连忘返,让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念念不忘,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希望所有来我们徽州的朋友尽情的品尝以后返程前带一些徽州美食送给你们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分享一下。。。
裹蒸粽怎么制作?
1.这是肇庆裹蒸粽,最大的特点——粽叶和呈四方立锥体状。这种粽叶,是肇庆裹蒸粽特有,它有点儿似生姜的叶子,但比它宽阔,叫“箸叶”,肇庆地区的乡下,很多都种在门前屋后的,不似其它粽子用竹叶包裹。2.将粽子取出,加足水量,冷水入锅,煮开后,再小火蒸煮30分钟。此过程要常常翻动粽子,让它们受热均匀。3.将粽子从锅内提出,放置稍凉之后,用厨房剪将捆绑粽子的水草剪断。4.从粽子的锥体底面掀开粽叶,逐叶剥离。5.当剥至露出粽子的底端时,按图中所示的办法,一手托起粽子,另一手拿着碟子,让碟面的中心对准粽子底面中心压过去。6.放好盛碟,稍稍调整好粽子放置的位置,再用筷将剩余的粽叶夹除。7.这就能得到剥得干净利落的粽子了,而且不会因剥离粽叶,让粘糊糊的糯米浆液沾在手上而难于清理的尴尬。8.用筷将粽子从中间夹开,一分为二。吃法:将粽子中间那块五花肉,与绿豆馅先搅匀成糜糊状,然后再与糯米拌匀,开吃!就是最原始,最传统的裹蒸粽吃法。可配:优质酱油、甜酸酱、海鲜酱,最好配酱是蚬蚧酱,绝对是人世间的美味!9.下面介绍是另一种吃法:用中小火,先将平底煎锅烧至6分热,下花生油。10.将粽子从锥尖处平行切下3~4片。如图所示,那个粽子是没蒸煮过的。11.用手将切成片的粽子抓起,另一手将粽子边沿的粽叶剥离。因粽子是凉的,凉的糯米粘性大大降低,不会粘着手的。然后将剥了粽叶后的粽子片,贴着锅内有花生油的位置,再轻轻平推一下,就可以煎制了。如此炮制,逐一将粽子片放入锅内煎制。12.煎至两面金黄,起微焦,就可以出锅了。13.出锅,一片片外表焦脆,里面软糯甘香的煎粽子,稍加整理即成。配酱:桂林辣椒酱、1:1腐乳汁与芝麻酱调制酱。本人最爱是用白醋将切碎的红辣椒泡一昼夜成酸辣椒醋,再用一只金桔(广东年花卉中的那种金桔)清洗干净后,挤汁与2汤匙酸辣椒醋一起,制成蘸汁:清新、果香味浓郁,开胃解腻,至少可以多吃2片煎粽的。14.存贮:将步骤2中处理过的粽子,4~5个扎在一起,滴干水后,挂在阴凉处,可以放置15~20天不坏(视气温条件而定),当过了15天后,再将粽子按步骤2那样处理,一直就可以吃到清明节啦。
怎样包粽子
粽子这种食物吃起来的话味道是非常好的,软软糯糯的,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欢,特别是在端午节期间的时候是一种传统食物,这是历史悠久的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会包粽子的,但是每个人包粽子的方法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一定要记住在包粽子的时候不要太紧的,否则的话就会让味道受到一些不太好的影响,水分有所流失的。现代做法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粽的选材:粽叶包粽子的叶子在不同地区,有着地域差距因地而异,南方多用箬叶竹,或者苇叶,我国海南岛地区还会使用一种岭南特有的植物“柊叶”作为裹粽的粽叶,形状通常是三角形,呈角锥状或方锥状。在中原地区包粽子的叶子多为槲叶,包出来呈长方体。广东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柊叶海南包粽子的叶子可以说是全国一流的。它的海南名字叫茄柊叶(海南柊叶,有时也使用少花柊叶)。《南方草木状》称为“冬叶”,《现代汉语词典》称为“柊叶”[4]。茄柊叶,是包粽子的叶子中最大的叶子,与几个手指般大的菰叶、箬叶、苇叶相比,茄柊叶算“大哥大”。可是,茄柊叶包粽子,全国很多人不知道。原因是茄柊叶生长的地区有限。茄柊叶只生长在岭南的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因而用茄柊叶包粽子的只有海南全省及广东、广西等少数地方。五岭以北等地,没长茄柊叶,大多数人不知道、不认识茄柊叶,且由于不认识,很多人在见到形状和芭蕉叶有些相似的柊叶时便将其想当然的称为芭蕉叶。海南、两广用茄柊叶包粽子,古时就流行。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曰:“广州竹枝词云:五月街头卖冬叶(柊叶),卷成片片似芭蕉。”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