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 > 煎焖子的家常做法 (煎焖子)

煎焖子的家常做法 (煎焖子)

admin10个月前 (01-25)美食82

煎焖子是一种天津的传统小吃,它是用绿豆粉和调料制成的。旧时,在农历二月初二的这一天,几乎每家都会煮煎焖子来食用。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女娲补天的故事。由于独特的味道和口感,煎焖子后来逐渐成为了街头小吃。

现在,虽然许多家庭不再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煎焖子,但是整年都可以在街边小摊点上品尝到煎焖子。制作煎焖子的方法是先用绿豆粉做成面糊,然后加入各种调料进行煎制。煎焖子的颜色呈现出黄白相间的透明感,外部酥脆,内部柔软嫩滑凉爽,令人口感愉悦。当然,我们还可以蘸或者拌上各种调味料一起食用,口感上酸、香、辣、咸的各种味道都有。


煎焖子是哪里的特产

煎焖子是中国天津的一道传统名菜,属于津菜系;煎焖子是用绿豆粉制成,加调料煎制而成。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日,几乎家家煮煎而食之。

制作

材料

绿豆淀粉500克,明矾、花生油、酱油、醋、芝麻酱、蒜泥等各适量。

步骤

1.锅内加入清水,烧开后加入适量明矾溶化,再加入绿豆淀粉搅成稠粥状的糊,倒入开水内,移中火上,熬至绿豆糊粘稠,倒出盛盆,冷却后即凝固成焖子。

2.将焖子泡入凉开水中,凉透后,取出切成菱形角块。

3.平底煎锅内刷入少量油烧热,加入菱形焖子,煎至两面发黄热透,盛出装入盘内,浇上酱油、醋、芝麻酱、大蒜泥即成

注意

1.明矾不宜量多,先将绿豆粉冲成粥,然后再熬熟透;

2.煎时以两面上色为度,冬天吃可热透;

2.调味料可任意调制。

油煎焖子的做法 油煎焖子怎么做

1、原料:红薯淀粉100克、水460克 盐1克、食用油20ml、芝麻酱30克、蒜蓉10克、盐2克、生抽10ml、鲜贝露5ml、虾油1ml、醋5ml、香油2ml。

2、将红薯淀粉和盐混合,一点点加入水,搅拌均匀,倒入锅中。

3、开小火加热,不断搅拌,会发现淀粉糊中出现一些絮状的凝结物,再继续搅拌,至整个淀粉糊都凝胶,浓稠并变得透明,呈青绿色就可以关火了。

4、将碗里涂抹点油防粘,然后将淀粉糊倒入,稍稍抹平,放入冰箱凝固成焖子。

5、芝麻酱用水一点点懈开成酱汁,然后加入蒜蓉、鲜贝露、盐、虾油、醋和香油混合成调味汁。

6、取出凝固的焖子,扣出切2cm的方块,然后锅中倒入食用油,先小火慢慢煎制四面变色,然后改大火再煎2分钟左右至表面金黄。

7、?倒入调味汁,搅拌均匀即可关火食用。

请问煎焖子的做法,手把手教给你

1、锅内加入清水,烧开后加入适量明矾溶化,再加入绿豆淀粉搅成稠粥状的糊,倒入开水内,移中火上,熬至绿豆糊粘稠,倒出盛盆,冷却后即凝固成焖子。 2、将焖子泡入凉开水中,凉透后,取出切成菱形角块。平底煎锅内刷入少量油烧热,加入菱形焖子,煎至两面发黄热透,盛出装入盘内,浇上酱油、醋、芝麻酱、大蒜泥即成。 更多关于煎焖子的做法,手把手教给你,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3b003e161582471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儿时的味道煎焖子怎么做如何做好吃

主料红薯淀粉100g 清水450ml 蒜三瓣 生抽三勺 芝麻酱两勺 温水70ml 儿时的味道~煎焖子的做法步骤1. 部分备料2. 先找一个容器刷层薄油备用3. 淀粉直接称到小锅里4. 倒入清水,把淀粉搅匀5. 小火不停搅动6. 一会儿就浓稠了,有点阻力了,快速不停搅动7. 变成稍微透明就好了,关火8. 把它倒入事先抹了油的容器里,稍微抹平就行。放凉,想快点就放冰箱冷藏9. 蒜捣碎10. 芝麻酱两勺用约70毫升温水卸开。芝麻酱不一定会用多少,看个人口味,这些我没用了,剩下的拌凉菜了。11. 焖子凉透后切块,大小如图,差不多就行12. 不沾平底锅倒油13. 放入焖子小火煎制,反复翻面煎制14. 煎成略透明,有黄咯即可,拌入卸好的芝麻酱三勺,生抽三勺,所有蒜蓉拌匀即可。其实酱料没有严苛的标准,爱吃芝麻酱的就多放……一切随自己喜好。我比较爱吃辣的,就放了一勺老干妈,又撒了点葱花。15. 成品,成品图就是小时候我爱的焖子的样子,没有其他,只是单纯的蒜、生抽、芝麻酱。

煎焖子的家常做法

煎焖子的家常做法如下:

主料:焖子300g

配料:绿豆芽、韭菜、油、香葱、姜、蒜末

1、红薯焖子切成约半厘米厚的片,形状随意。

2、绿豆芽洗净,沥干水分。

3、韭菜洗净,切段。

4、锅内放油,放入焖子煎至颜色变得透明,出现淡黄色焦斑。

5、将煎好的焖子拨至锅边,用余油炒香葱姜蒜末。

6、然后放入豆芽翻炒至变软,调入所有调味料翻炒均匀。

7、放入韭菜,略微翻炒即可出锅。

油煎焖子的做法

1、方法只有一个用沸油想要煎出脆皮,需要两个条件1油量足够大如果油量过小,在煎的过程中,因为焖子自身的重量,焖子贴在锅底上,会导致热量透过整块焖子,焖子即使被煎糊了,也不会产生脆皮2温度足够高这;4烟台焖子的来历相传一百多年前,有门氏两兄弟来烟台晒粉条,有一次刚将粉胚做好,遇上了连阴天,粉条晒不成,粉胚就要酸坏情急之下,门氏兄弟将乡亲们请来用油煎粉胚,加蒜拌着吃,大家异口同声说好吃,有风味;用料 焖子 一块 芝麻酱 一大勺 蒜 4瓣 酱油 两勺 醋 一勺 油炸焖子的做法 焖子洗净,切大块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锅烧热,下宽油,油热后下焖子块,小火煎至一面焦黄后翻个煎另一面两面煎好之后。2、6冷藏好的焖子切块,煎锅放适量的食用油,就可以煎焖子了7等把焖子四面都煎熟,煎出嘎巴,就可以出锅了8盛到盘中,倒入用麻酱拌好的汁,麻酱汁是用麻酱,蒜末,生抽,醋,盐,花椒粉加水调成的汁一份煎;焖子的做法食材用料蒜,芝麻酱,米醋相克食物,酱油,植物油,焖子一块1,把焖子切成小块起锅放入油,油热后放入焖子块2,小火炒的时候调酱汁,一小碗是芝麻酱调成糊状,另一小碗是蒜末和白醋3,焖子。3、方法步骤 1将地瓜淀粉和水调成稀糊,然后倒入电压力锅或者电饭锅中2按煮饭煎,不断的搅拌,搅拌至变得凝胶,凝愁透明,关火3倒入模子中冷凝,放入冰箱冷藏凝固即成焖子油煎焖子的做法 食材准备 焖子,蒜蓉;简单难度 煎焖子的做法步骤 1 大蒜切末,芝麻酱用水调匀,放入适量盐闷子切小块2 平底锅放油,比炒菜量稍多一些就可以,放入切好的闷子,两面煎成微黄色3 倒入调好的芝麻酱,撒上蒜末即成4 吃的时候拌匀;做法把焖子切成麻将大小的块,鱿鱼切花虾仁去虾线,扇贝肉清洗干净,彩椒切片备用锅中入油把焖子入锅小火煎至起疙,煎的时间越长越好最好把它煎的焦脆,盛出备用把鱿鱼虾仁扇贝肉分别入水焯烫一下,取出;净锅上火,放适量化猪油烧热,投入姜片葱段煸香,倒入海参和焖子,掺入适量上汤,调入胡椒粉料酒蚝油酱油味精和鸡精,烧至入味后,用水淀粉勾芡,淋入少许明油,起锅装盘即成香煎焖子 取焖子400克,改刀成6。4、1将焖子切成小块,备用 2电饼铛,上下盘加热,倒入些许油 3将焖子放入电饼铛,用刷子在焖子上刷一层油,盖上电饼铛,煎10分钟左右 4在煎焖子的过程中,用水将麻酱调好 5蒜中加些许盐,将其捣碎 6待焖子;我们这里是沾醋吃,我喜欢醋加辣椒油调的料,蘸料根据自己喜欢尽情发挥好了,*^__^* 嘻嘻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如果做多吃不完,直接冻起来,下回吃的时候直接蒸一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来一个小份量两条米;4将焖子洗一下,用刀切成2cm左右的小块洗一下不易粘刀,更起焦咯不粘锅中放油,将焖子煎至起焦咯越焦越好吃,油不要太多,比炒菜略多即可5用煎焖子的锅,放少许油,放入葱炒香后,加入胡萝卜丝;二油煎焖子的做法 第一步准备焖子,蒜蓉,生抽,虾油,香油,醋,芝麻油,盐,鲜贝露少许,食用油适量第二步先用芝麻酱和凉水调和第三步添加入蒜蓉,鲜贝露,虾油,醋,香油和盐,调成调味汁后待用第;焖子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切的时候刀要蘸水,防止粘连,如果焖子表面有硬的表层,要切下去 步骤 3 锅中倒入适量底油不要太多,最好用不粘锅,34成热时下焖子,中火煎成6面金黄,半透明状约56分钟步骤。5、煎焖子的做法 步骤1 准备这种颗粒状的红薯淀粉,我在网上买的,怕买错,还特意搜的大连的商家,标明做焖子的步骤2 100克淀粉加500克水,1小匙盐搅拌至融化,可以静置沉淀两个小时,也可以直接做,我觉得静置一段时间粉;1红薯焖子切成约半厘米厚的片,形状随意 2绿豆芽洗净,沥干水分 3韭菜洗净,切段 4锅内放油,放入焖子煎至颜色变得透明,出现淡黄色焦斑 5将煎好的焖子拨至锅边,用余油炒香葱姜蒜末 6然后放入豆芽翻炒至变;食材用料 蒜末 芝麻酱 米醋 酱油 植物油 焖子1块 焖子的做法 1把焖子切成小块2起锅放入油,油热后放入焖子块3小火炒的时候调酱汁,一小碗是芝麻酱调成糊状,另一小碗是蒜末和白醋4焖子炒成有胡戈位置。6、天津焖子讲究用极细的绿豆淀粉煎焖子要用平底铛,少加些油,慢火煎到双面微现焦黄盛到碟子里趁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食用,清香爽口,余味绵长煎焖子的做法 准备材料焖子300克。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或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刊发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内容等问题,请联系本网,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同时,本网站不对所刊发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创性等进行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对于因使用或依赖本文内容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煎焖子的家常做法 (煎焖子)” 的相关文章

耳朵眼炸糕是天津风味小吃中的三绝修改病句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是天津风味小吃中的三绝修改病句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 简介 天津三绝食品之一,清真美食,用糯米作皮面,红小豆、赤白砂糖炒制成馅,以香油炸制而成。成品外型呈扁球状,淡金黄色,馅心黑红细腻,是津门特产 历史文化 耳朵眼...